“
期货行业要进一步坚定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应有作用。”9月8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致辞时表示。
方星海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方星海称,近年来,期货市场加快推进自身对外开放、深化功能作用发挥,取得了明显进展。下一步要持续优化开放型品种业务布局,优化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制度规则,加强跨境监管与合作。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也面临国内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困难挑战,我们要牢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使命,不断丰富产品工具供给,持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加强一线监管,稳步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现代期货市场发展之路,更好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作用,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星海指出。
期货业对外开放取得三方面成绩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现代期货市场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作为制造、贸易和消费大国,已经深度融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应该也必须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与规模相匹配的定价影响力。”方星海表示,期货市场能够汇集参与各方信息,有助于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价格形成优势,促进实体企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制度型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方星海表示,随着《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发布实施,相关配套规章规范不断完善,期货市场法治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围绕交易所跨境业务合作、外资机构准入、境外客户管理等开放关键领域,配套制度安排逐渐完善,为双向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保障,有效提升了期货市场开放的力度和速度。
二是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具体来看,品种业务供给方面,以原油期货上市为起点,我国期货市场已有24个品种相继实现对外开放,46个商品、股指期货及期权产品面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开放交易,近期上市的集装箱运价指数期货实现了服务类品种开放的突破。
境外机构参与方面,随着开放品种范围不断扩大,境外客户参与数量持续增加,以郑商所品种为例,目前已有60余个QFII/RQFII机构参与,境外客户遍及23个国家和地区。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完全放开,外资新设及控股期货公司均实现新的突破。境外机构和交易者的参与,为期货市场带来了更多元的交易结构和更全面的价格代表性。
三是国际价格影响力显著提升。
方星海指出,“中国价格”在国际市场正逐渐被广泛使用,以原油、PTA等为代表的重点开放品种已成为跨境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和基准。跨国石油公司、贸易商、金融机构中的标杆性企业均参与了原油期货交易,这些市场主体交易形成的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价格信号;20号胶期货价格已成为我国进口天然橡胶的重要贸易定价基准;PTA期货价格已成为上游PX和下游瓶片对外贸易的重要定价参考,较好满足了聚酯相关企业“走出去”的定价避险需求;白糖、棉花等一些具有“双循环”属性的大宗商品,在“一带一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性跨境贸易中,正在逐步发挥出亚洲时区定价基准的作用;此外,我国上市的中间产品期货受到境外市场广泛关注,境外交易所正积极寻求与我国期货交易所开展相关合作。
加强跨境监管与合作
方星海表示,期货行业要进一步坚定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应有作用。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持续优化开放型品种业务布局,要抓住国际期货变化的有利机遇,推出更多特定品种,稳步拓宽QFII/RQFII的投资范围,不断深化交易所跨境业务合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开放路径。
其次是优化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制度规则,积极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建立起与国际接轨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制度体系,持续改善和稳定市场预期,为境外客户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提供更加便利友好的环境。
“三是加强跨境监管与合作,促进双边及多边交流对话和监管协作,进一步强化开放条件下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对期货市场跨境交易行为和资本流动的监测和分析研判,着力维护期货市场整体安全平稳运行。”方星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