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操盘手正是各
期货公司备战资管业务(CTA)高价准备的“粮草”。
对此,有两群人在考虑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期货公司的投资高手们正为是否“奔私”而犹豫;在高薪和平台诱惑下,不少“公转私”的期货私募操盘手计划回归期货公司阵营。
高薪加平台诱惑
日前,招商期货、与国投瑞银合作发行了一款投资于股指期货套利方面的基金产品,募集资金规模超过2亿元。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市况下,期货基金产品能够募集到如此规模的资金,表明期货资产管理业务拥有光明前景。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有越来越多的期货投资公司计划借助信托渠道为产品募集资金,此类产品大多采用“有限合伙制+信托”模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阳光私募产品不同的是,该类产品信息披露并不完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
在产品平台更加多元化的情况下,未来期货资管业务对期货操盘手的需求更加旺盛。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包括中证期货、国泰君安期货等期货公司均在通过高薪来吸引操盘手回流。有的期货公司甚至向私募开出百万年薪的条件来揽才。
“随着国债期货的放开,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前景变得更加明朗,如果薪酬激励到位,必然会让‘公转私’的期货操盘手回归期货公司。”国信期货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成熟的操盘手年薪最高的都有百万元。”
不过,要拿到百万年薪并不容易,期货操盘手必须要完成其与期货公司签订的一系列绩效目标。
期货私募募资遇难题
除受高薪吸引外,此前“公转私”的期货私募操盘手愿意回归期货公司还有另一原因,即受困于资金募集难题。一位从业10多年的期货操盘手表示,“做期货私募,发产品募资金最难的是如何与客户建立起互信机制。”
在该操盘手看来,私募基金规模必须达到2亿元,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后续收益,但现实情况是这一规模很难达到。
因受监管限制,期货私募未能实现阳光化,“公转私”的期货私募操盘手大多设立起针对单一投资人的管理账户,即由客户和操盘手签订委托理财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分成,并以客户委托人的名义开立期货账户,由操盘手进行交易。为确保交易不受干扰,一般由操盘手掌握交易密码,客户则通过保证金监控中心来查询权益变动情况。
在上述管理账户模式下,期货私募操盘手的收入主要靠盈利提成。部分操盘手的收入还包括期货公司的手续费返还,而有的操盘手却主要依赖手续费返还来生存。由于信息不透明,再加上操盘手投资能力良莠不齐,可能产生资金安全和恶意炒单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因私募期货操盘手与客户利益诉求不一致而出现纠纷。因此,有些成熟的操盘手吸纳资金的需求逐渐降低,甚至拒绝接受新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