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名医院院长被查、多个学术会议暂停、医药代表不敢进医院……近期,医药行业一片风声鹤唳。
自7月28日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以来,多地监管部门发布文件或召开会议开展医药领域的反腐行动,不少医药上市公司更是被牵扯其中,股价也连遭重挫。
“我们非常支持医药行业的反腐行动。”一位上市药企董事长陈鹏(化名)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医疗体系的腐败极易导致行业“劣币驱逐良币”,合规经营、不断致力研发的企业更是深受其害,医疗体系应回归“治病救人”初心。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场医药反腐风暴并非利空,反而是利好。严格的反腐行动将进一步扭转医药行业重销售、轻学术的现状,减少不合理竞争,促使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脱颖而出,利好创新药和创新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业内人士同样也坦言,反腐只是手段,若要彻底根除腐败,或许需要更多制度性建设。
反腐风暴为何如此迅猛?
医药领域的腐败现象触目惊心:进口价1500万的医疗设备被某院长吃回扣1600万;医院采购47万药物,医生回扣拿15万……有媒体统计发现,今年有超过150名医院院长或负责人被查。
“医院或医院内工作人员拿回扣的现象其实在这两年是明显下降的。”一位从业多年的医药代表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他们公司由于实力较弱、产品也并不突出,前些年会有回扣行为,但近几年由于集采等政策的影响,公司产品利润已极为微薄,根本给不起回扣。
而另一位医药代表刘蒙(化名)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他表示前些年给医生回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当下已不多见。“现在市场和药企越来越正规,一般不会采取直接给回扣这么‘赤裸裸’的方式了。通常都是会赞助一些学术会议,报销医生参加学术会议的报名费以及食宿、机票等费用。”
可以看到的是,虽然医药腐败现象近两年有所缓解,但并未根除且愈发隐秘。事实上,监管部门在近些年对医药反腐的查处一直都在进行中。但今年的反腐力度还是让刘蒙感到吃惊:“医药反腐其实年年都在搞,但今年的力度确实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一场医药领域的反腐风暴为什么会如此突然,力度如此之大?
对此,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这次反腐风暴既是‘突如其来’,又‘有迹可循’,突如其来在于十多年来医药反腐一直在搞,但腐败问题依然在,而且呈现扩散蔓延和隐秘,动不动还爆出大雷,根本原因是过去重点关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没有形成全链条、全领域、全覆盖。也没有做到行贿受贿一起查。再加上,今年打击骗保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以及疫情之后,医疗机构运营困难面扩大,医药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腐败风险可能加大,所以大家感觉反腐风暴突如其来,实际上也是‘有迹可循’。”
“这场医药反腐不是来得太快,而是太慢,医药腐败是整个行业的顽疾,国家早就应该重拳出击。”陈鹏说。
腐败背后的利益纠葛
纵观近几年的新闻不难发现,虽然近年来针对医药腐败的打击力度不断扩大,但为何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对于为什么要给医院或医生回扣的问题,刘蒙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这中间其实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医生在当前体系下的合规收入并不高,但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都远高于其他行业,收入极不匹配;二是由于国内医药企业没有太多核心竞争力,基本都是仿制药,比如某款常见药物可能有几十个品牌同时在生产、销售,相互之间的药效区别也不大,医院为什么用你而不用其他厂家的?这其实就是各个厂家的医药代表互相博弈,谁给的钱多,谁跟医院关系更好,自然就用谁的药。”
作为一家原创药企的负责人,陈鹏也表示,医药行业出现腐败的更深层原因是,相当多医生在当前体系下,即使每天超负荷工作,依然拿不到足以匹配其付出的薪酬,这也迫使一部分医院院长和医生“另辟蹊径”:“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人均医疗健康支出比例依然非常低。这也导致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包括诊疗费都很低,医生没有获得一个有尊严的收入,他们才会通过招标去把医疗价格设备价格抬高,借助回扣提升收入。”
但实际上,医药领域由于链条长,各个环节的利益都纠缠其中。“我们国家一款药触达消费者可能要比国外慢很多,但‘慢’应该不是滋生腐败的原因,滋生医药购销领域腐败原因比较复杂,在生产、流通、使用各方面都有问题。生产方面是企业多、小散乱、以仿制为主原研创新药少,导致不正当竞争就成了占据市场的主要手段;流通同样存在乱,而且比生产环节更乱,很多都依靠‘人脉资源’,技术含量低;使用方面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及时调整,致使医疗机构不能凭技术和服务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因此形成了一系列腐败。”徐毓才说。
针对当前医药反腐的难点,徐毓才进一步表示:“医药领域反腐败难点和其他行业腐败尽管行业不同,但根源类似,都在于市场发育、法治体系尚不健全,与很多规矩规范还未形成、执法不严有关。行业内很多做法都处于合法合规与不合法不合规的边沿,加之部分企业总是善于游走在边缘地带,总是能够突破规矩,因此医疗反腐仍然任重道远,其重点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其挑战也在于此。”
回归“治病救人”初心
医生向来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医药领域如何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
针对如何防止医药腐败的问题,徐毓才指出,引导外部监督、社会监督很有必要,但重点远不止于“监督”,更主要的是完善体制机制,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上大做文章;而内部监管更多的还要依靠制度来解决,预防为主。
而在产业领域,这场反腐风暴并非简单意义的利空,或将带动国内医药企业走向新的高峰。陈鹏表示,医药反腐将会极大促进原创药企的研发热情,为患者带来更多有疗效的新药;同时他建议更应该从制度上入手,破除当前的隐形门槛和障碍,让更适合、更具创新的药进入医院;此外也应该解决医生的合理薪酬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应该让医生、医院、药企都回归到‘治病救人’的初心上,包括对医院、医生设置的考核指标也不应是经济指标,而是治病救人的成效。”
同时,针对近期多场学术会议暂停、医药代表不能进医院的情况,陈鹏表示,“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并不合理,应该用更好的制度建设做好区分。“当前部分学术会议的确有较大问题,但不应忽视学术会议的重要作用。在一款新药面向患者时,必须要通过学术会议去教育医生,医生也需要了解新药的安全性、疗效,越是做原创药的企业,越是需要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医生分享治疗案例来实现对新药的了解,才能知道怎样去帮助更多的患者;医药代表实际上也承担着向医生传递这些信息的责任,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用上最新最好的药。”
此外,交银国际证券也指出,今年以来,医疗领域反腐力度较以往更严格,市场对个别公司有所担忧。但是,龙头上市药企、医疗器械企业在过去多轮反腐行动的监督和惩戒下,已经将合规运营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了相对符合监管要求的销售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本轮反腐将打击、清退部分运营不合规的企业,但对合规较严格的龙头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影响有限;长期来看,这将进一步扭转医药行业重销售、轻学术的现状,减少不合理竞争,促使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脱颖而出,利好创新药和创新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