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焦炭:供需相对平衡,成本拖累向下
10月份以来,焦炭市场供需两弱,“双碳”背景下,钢厂、焦化厂均有限产,铁水产量低位,焦炭现货处于僵持状态,而期货价格波动较大,在动力煤煤紧张推动下,最高上涨至4550元/吨,随着煤炭调控政策的升级,煤焦偏紧预期缓解,焦炭价格跌至3400元/吨。展望11月,总体认为随着煤炭产量的提升,焦炭供需紧张的格局将缓解,焦炭上方压力加大:
一、焦炭需求:限产政策严格,焦炭需求低位徘徊
2021年1-9月,国内生铁累计产量6.71亿吨,同比增0.8%(按产量累计值计算),累积同比增559万吨,其中9月份生铁产量6519万吨,同比-14%,在粗钢压产、能耗双控的政策压制下,铁水产量环比大幅下降。
从终端需求来看,在全球宽松退潮、国内地产强监管、地方隐性债务压力高企的大背景下,长期需求趋弱的局面难有根本改善。从央行近期的表态来看,房地产房贷政策最严的时期或已经过去,地产刚需销售下行的压力4季度有望缓和,房企资金紧张的压力环比3季度将有所缓解,需求环比有改善预期。
从粗钢压减政策的推进来看,以当前铁水、粗钢产量推算,已能够完成产量下降的任务,9月底能耗双控考核集中结束后,铁水产量边际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但11月份北方进入采暖季,冬奥会也进入倒计时,对环保的要求仍较高,铁水产量也难以大幅回升,可能继续保持低位运行。
出口方面,1-9月份焦炭净出口408万吨,其中9月份出口50万吨,而进口量5万吨,净出口量45万吨。海外市场需求恢复,海外生铁产量增加后,对焦炭的需求也增多,焦炭出口价高于国内价格,目前已达到660美元/吨。
虽然海外市场需求良好,供需边际并未形成向下拖累,但国内焦炭紧张下,资源更多流向国内,11月份国内供给或有缓解,出口量变化不大。
综合来看,11月份焦炭需求更多取决于粗钢限产政策及终端需求情况,限产政策的执行或持续,当前预期下,11月需求总体稳中趋弱,将有小幅下降。
二、焦炭供应:限产扰动不断,焦炭产量低位
2021年1-9月,全国焦炭累计产量为35744万吨,同比增1.9%,累计增658万吨,其中9月份焦炭产量3718万吨,同比降8.4%。今年下半年以来,焦炭产量增速开始高于下游铁水产量增速,主要是8月份以后钢厂压产严格执行,铁水产量大幅下降。铁水下降后,焦煤供应的紧张,对焦炭的制约也减弱。
焦炭产能方面,2020年焦炭产能净减量约2500万吨,2021年则是焦炭新产能的集中释放期,但随着产能政策的收紧、对“两高”行业的管控,今年新投产不及预期,根据钢联10月底的预估,2021年焦炭新增产能降至5200万吨,产能淘汰约2785万吨,产能净回补2415万吨。
近几年来,焦炭产能的变化一直是市场的关注焦点,虽然潜在产能增量较多,但新产能的如期释放需要政策、资金等宽松环境的配合,新产能的投放将不断延后,我们今年反复强调产能已不是焦炭的核心矛盾,原因在于产能新增与淘汰并举,即使有新产能投产,产量也将长期受到环保约束,产能变化导致的供应弹性远小于阶段性环保限产、去产能、焦煤短缺这些因素作用下的供应变化。
8月份以来,焦煤的供应紧张,对焦炭产量的约束逐步显现,甚至有内蒙焦化厂因原料紧张被动减产,但随着9月份铁水产量、焦炭产量的下降,焦煤对焦炭的制约减弱。10月份以来动力煤紧张加剧,港口动力煤价格上涨超过配焦煤,因动力煤的紧张挤压了配煤,但煤炭价格的过快上涨,引发政策调控加码,一方面动力煤强力保供,紧张缓解,另一方面煤炭控价,配煤转售动力煤将不再具有性价比,预计11月份焦煤供应边际增加,对焦炭的制约减弱。
另外采暖季临近,叠加能耗双控政策影响,各区域焦化厂限产不断,山西等地焦化有落后产能的淘汰,属于正常的产能置换,11月份产量可能仍处于低位。
总体来看,11月份焦炭将延续供需双弱的状态,关键在于供需两端的限产的力度差异,总体供需或有偏紧转为平衡,成本下降后,现货价格有回调压力。
三、库存与价格展望:供需相对平衡,成本拖累向下
4月份以来,焦炭库存连续去化,焦煤成本又不断抬升,现货价格不断提涨,出厂价格涨至4060元/吨。支持焦炭提涨的驱动主要有两点,一是焦煤成本不断抬升,二是焦炭自身供需的紧张,在下游钢厂有利润时,焦炭不断上涨,10月份以来,焦炭现货市场进入僵持状态,提涨提降互现。目前支持上涨的两点逻辑均发生边际变化,一是煤炭政策调控加大,动力煤增产控价后,将拖累焦煤成本下跌;二是下游终端需求偏弱,钢厂利润跌至微利,铁水产量持续偏低,焦炭供需转为相对平衡。预计焦炭现货有高位回调压力,期货深度贴水下波动较大。
风险因素:需求不及预期,焦煤成本坍塌(下行风险);焦炭限产超预期、焦煤成本上升(上行风险)
第二部分、焦煤:政策调控加码,焦煤偏紧缓解
10月份以来,虽然下游焦炭、高炉限产,焦煤产量回升,但动力煤的紧张,挤占焦煤配煤资源,焦煤供需延续偏紧预期。煤炭价格的过快上涨,引发政策的强力调控,焦煤期现价格走弱分化,现货仍维持在高位,期货大涨大跌。展望11月份,总体认为焦煤供需偏紧将继续改善、现货价格有补跌压力,期货在经历风险释放后,处于深度贴水状态,若政策预期变化,期价可能延续大幅波动:
一、焦煤需求:真实需求低位,下游冬储补库谨慎
10月份,钢厂在经历9月底能耗双控下的最严限产后,铁水产量小幅回升,总体维持低位运行、焦化厂也延续限产。目前钢铁、焦炭保有微利,新产能置换后,大型焦炉对优质主焦煤的需求增加。从月度边际需求来看,下游库存水平偏低,钢厂及焦化厂平均库存在14天左右,采暖季临近,冬季存在补库需求。
前期在焦煤成本的推动下,焦炭连11轮提涨,涨幅1560元/吨,焦煤供应紧张时,焦化厂采购积极,但今年煤炭保供力度异于往年,虽然有补库需求,但降价预期下,下游或以按需采购为主。
另外由于不同煤种供应量的差异,今年优质主焦煤更为紧缺,表现也较为坚挺,近日有关于澳煤进口通关的放松,若国内增产、进口增多,主焦与配焦价差也将有所收窄。因此总体来看,若11月份钢厂限产力度偏严,焦煤绝对消费量,可能处于低位,在补库带动下,总体需求强度保持在相对高位。
二、焦煤供给:煤炭保供增产,供应偏紧缓解
1、国内:保供预期较强,真实产量回升
2021年1-9月份,全国焦煤产量3.62亿吨,累计同比1.9%,与下游焦炭的增速基本相同,源于今年就地过年,煤矿企业放假时间短,产量的增量全部集中在一季度。二三季度焦煤产量同比已转负,9月份焦煤产量4058万吨,同比-4.6%。
今年前三季度,煤矿安全监管强于2020年,叠加建党100年大庆、全运会、山西暴雨等因素,焦煤产量的释放不及预期,3-9月国内的焦煤产量同比减少754万吨,虽然发改委也多次强调煤炭保供,但安全事故多发,企业增产意愿不高。但直到8月初,煤矿的也未恢复至七一停产前的水平
9月下旬以来,煤矿产量持续偏低,而下游建材、电厂积极补库,动力煤价格涨至2000元/吨以上,这挤压了焦煤的配煤供应,份焦煤产量将环比回升,但保供与安全,增产与限产,将持续影响影响国内焦煤产量,虽供应有增加的预期,实际增产效果还需不断跟踪。
2、进口:政策与疫情限制,进口量大幅下降
1)蒙澳均有减量,进口总量下跌
2021年1-9月,焦煤累计进口3506万吨,同比减少41%。从进口来源国看,澳洲煤进口量为零,源于对澳煤进口的严格限制。而蒙古煤1-9月份进口量1059万吨,占总进口量的30%,由于国内外疫情形势严峻,今年的蒙煤通关时有中断,目前国内疫情多地散发,此轮国内疫情源头为内蒙古,预计将影响11月份的蒙煤进口,将继续受到疫情的困扰,难回到前期高点。
2)非澳洲海运煤有增量,难以弥补澳煤减量
2021年份以来,进口煤政策偏严,但主要是针对澳大利亚,近日关于已卸货澳煤有通关放松的可能,涉及约550万吨焦煤,若集中释放对市场利空冲击。而非澳洲海运煤限制较少,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进口有所增加,既非澳洲海运煤进口量大幅增加,1-9月份进口量2449万吨,同比增1524万吨。国际焦煤市场正经历再平衡的过程,全年非澳洲海运煤进口可能在3500万吨左右。
总体来看,预计11月份总进口量继续分化,澳煤、蒙煤维持低位,非澳洲海运煤进口量增加,月度进口量可能在350万吨。若按1-9月份进口节奏推演,全年进口量或在4700万吨,进口减量约2500万吨。
3)海外钢材产量恢复,国际焦煤需求好转
从全球焦煤的供需来看,近几个月海外钢铁产量恢复,铁水产量同比已超过2019年,随着海外经济恢复的动能减弱,PMI下行回落,进一步产量增量有限,全年焦煤需求增量在2500万吨左右,由于国内煤炭进口政策的限制,国内-国际市场有所割裂,绿色发展及中国需求减量背景下,海外焦煤供应增量低于需求增量,国际市场上本身可流向中国的资源量边际减少。
10月份以来国际市场焦煤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一线焦煤涨至615美元/吨,但国内焦煤的产量恢复后,焦煤供需最紧张的时候已过去,海内外价差也将回落。
第三部分、焦煤供需总结:偏紧格局缓解,库存阶段性累积
需求方面,11月份终端需求将延续弱势,限产严格下,粗钢、生铁、焦炭产量或保持低位,预计9月份焦煤真实需求环比走弱,焦炭提降压力下,焦化厂、钢厂冬储补库谨慎,品种间结构性分化也将收敛。
供应方面,煤炭保供背景下,焦煤产量或有小幅增长。进口端蒙煤通关量受疫情影响,增速缓慢,澳煤已卸货资源可能有部分通关,非澳洲海运煤进口量明显增加。国内产量增加、进口放松后,主焦煤供应偏紧的矛盾边际缓解。
今年焦煤库存被动下降,已处在近5年来的低位,随着供应的增加,保供政策升级,电煤紧张缓解后,对配煤的挤占也将减少,而下游需求偏弱,预计11月份全产业链库存累积。
10月份焦煤大涨大跌,主要是受发改委煤炭价格干预的影响,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一方面增加供应,另一方面限制动力煤价格,这也将影响到焦煤,焦煤现货上方压力加大,期价短期内或延续弱势震荡,期货深度贴水,整体波动较大。
风险因素:进口政策放松、煤矿大幅提产(下行风险);需求超预期、保供增产不及预期(上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