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跌到成本价时,就是上帝在给你送钱!——王文银
曾经的"世界铜王"王文银被罚220万元!
王文银,号称是“中国最神秘富豪”、“世界铜王”,手握3000万吨铜矿,价值超过十万亿。
王文银的成功离不开期货,他多次操作通过"期货锁定价格+现货收购资源"的模式来获利,最成功的一次投资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铜价暴跌到历史最低点,王文银在现货和期货市场双线出击,同时还在全球范围内并购了几十座矿山,十余家铜加工企业。他通过这套"期货+现货+股权"的组合拳,在2009-2011年铜价反弹中创造出复合收益率达387%的资本神话,也让他一举成为同行业最大的庄家!
他创办的正威集团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成长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铜业公司之一。巅峰时以7200多亿营收碾压华为、腾讯等公司。
他本人2018年以1100亿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前十。但近年来财富缩水,去年跌出榜单,还背负超31亿被执行人信息和42条限消令。
近日,九鼎新材公告显示,因未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司被江苏证监局处以120万元罚款,时任董事长、董事会秘书王文银则被警告并处100万元罚款。这张罚单,恰似一记重锤,敲开了这位商业枭雄从巅峰跌落泥潭的跌宕往事。
王文银的期货“炼金术”
1968年,安徽安庆的青山绿水间,一个后来搅动全球铜市的生命悄然诞生。南京大学毕业后,王文银被分配至上海石油公司,捧起了无数人艳羡的"铁饭碗"。但这个骨子里流淌着冒险基因的年轻人,却在1992年揣着400元积蓄南下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掘金机遇。
初到深圳的日子充满艰辛,当他以仓库管理员的身份踏入电线厂时,或许未曾想到命运的齿轮已开始转动。凭借对生产流程的惊人洞察力,他在一年内连升七级,从普通职员跃升至生产部经理。
1995年,携威实业在他手中诞生,专注于电源线生产,开启了原始积累的征程。而真正让王文银逆袭的却是期货。王文银在内部讲话中说:"期货不是赌场,而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谁掌握铜期货定价权,谁就捏住了全球工业的命门。"
王文银的期货哲学充满辩证思维:"铜价跌到成本价时,就是上帝在给你送钱"。
2003年非典期间,他抵押工厂贷款6亿元囤积30万吨现货铜,半年后铜价翻倍,这次"期现联动"操作让正威赚到第一个十亿。
2008年更上演教科书级操作:在伦敦期货交易所铜价跌破3000美元/吨时大举建仓,同时收购美国、智利等地的铜加工企业。
当2011年铜价突破10000美元,正威不仅通过期货盈利超百亿,更将全球铜矿控制权从0.3%提升至4.2%。
与单纯炒期货的投机客不同,王文银创造性地将期货工具与矿产资源控制结合。
2015年铜价再次暴跌时,他通过期货市场锁定低价原料,同时启动"全球矿山并购计划",在刚果、秘鲁等地斩获20个采矿权。这种"期货套保+资源垄断"的模式,让正威在价格波动中始终掌握定价话语权。
王文银的期货操作绝非简单投机,而是构建了"期货市场+现货库存+矿产控制"的立体模型:
价格发现层:在LME、COMEX、上海期交所建立跨市场套利系统,利用时差实现24小时监控
实物交割层:在全球布局12个交割仓库,总库存容量达80万吨,其中上海保税区仓库可满足上期所50%的交割需求
资源控制层:通过控股的秘鲁Las Bambas铜矿、刚果Kinsevere矿场等确保每日3000吨的稳定供给
这种模式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展现惊人威力:当3月铜价闪崩至4371美元时,正威一方面在期货市场建立20万吨多头仓位,另一方面启动智利铜精矿的抄底采购。随着各国央行放水,铜价在9月突破7000美元,集团仅期货端就实现浮盈56亿元。
据上海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正威系企业日均持仓量占沪铜期货总合约的17.8%,可见王文银在期货市场上的布局有多深。
正是靠着这种投资模式,巅峰时正威集团营收达7227亿元,超越华为(7212亿元)和腾讯(3126亿元);他个人以1100亿元身家位列胡润百富榜第10位,在深圳的总部大楼采用1.2万平方米新疆和田玉铺地,5米宽的红木办公桌取材于300年树龄的小叶紫檀,办公椅镶嵌18K金饰件,仅雕刻工时就耗费8000小时。据《福布斯》中文版当时报道,他的私人飞机机队包括湾流G650ER和庞巴迪环球7500,年运营成本超1.2亿元。他甚至放出豪言:"我可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今天你能见到我,那可是你的幸运。"
铜业帝国的“崩塌”
然而,盛极必衰的商业铁律,在王文银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2023年,一则法院公告震惊商界:正威集团及其创始人王文银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这个曾经掌控十万亿矿产资源的商业传奇,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
一、过度扩张的资本游戏
正威集团"铜期货+矿产并购"的激进扩张模式埋下隐患。2020-2022年间,其通过质押矿产获得融资超800亿元,用于收购半导体、新能源等跨界资产。当铜价结束十年牛市开始回落,这种高杠杆运作立即显现风险:2023年LME铜价下跌18%,直接导致正威期货账户爆仓,引发银行抽贷。
二、虚实失衡的产业困局
王文银引以为傲的"金融+实体"双轮驱动,最终演变成"重金融轻实体"的失衡状态。审计显示,2022年正威金融衍生品投资占总资产47%,而实际铜产量反下降32%。当金融机构发现其"铜矿储量10万亿"的宣传存在水分时,信用体系开始崩塌。
三、跨界投资的战略失误
王文银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盲目扩张消耗大量现金流。2021年斥资300亿元收购的德国芯片企业,因技术壁垒三年未能实现量产;投资2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至今未推出量产车型。这些"烧钱"项目拖累主业,导致2023年集团流动负债激增至1560亿元。
四、公司治理的结构性缺陷
正威集团"家族式管理+金融操盘"的混合模式暴露致命伤。董事会7名成员中有5名亲属,风控总监由王文银妻弟担任。2022年曝出的"铜矿重复质押"丑闻显示,同一批矿产在国内外银行重复融资达80亿元,引发跨国法律纠纷。
五、宏观环境的剧变
美联储激进加息终结大宗商品牛市,正威的期货多头策略遭遇滑铁卢。2023年Q2,其LME铜期货合约浮亏达27亿美元,被迫平仓后引发连锁反应。一位离职高管透露:"最疯狂时,我们在全球同时操作着47个矿权的质押融资。"同时中国金融监管升级,对"伪供应链金融"的整顿切断其重要融资渠道。
六、信用崩塌的多米诺效应
2023年9月,东莞信托率先起诉正威债务违约,引发23家金融机构集体诉讼。法院冻结其核心资产后,集团资金链彻底断裂。员工讨薪、供应商维权等事件接连爆发,昔日的"隐形冠军"最终跌下神坛。
正威的崩塌恰逢三重历史转折:美联储加息终结大宗商品牛市、中国金融监管全面升级、全球产业链重构。其依赖的"矿产抵押—融资扩张"模式,在银保监会严查"伪供应链金融"的背景下瞬间失灵。
会成为第二个“许家印”吗?
提个小插曲,网上都说王文银是许家印背后的金主,投资恒大失败成为压垮资金链的关键一击。
2017年正威集团以50亿元入股恒大地产,成为第三大股东。2020年恒大借壳深深房上市失败后,王文银不仅未及时止损,反而将正威集团旗下安徽铜矿股权抵押给恒大人寿,为其提供20亿元融资担保。据企查查数据,这笔担保在2022年恒大债务违约后,导致正威集团被法院强制执行17.8亿元。
王文银不惜笔墨,题了两幅字送给许家印,第一幅是:做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
第二幅字,则有些拍马屁的味道,是一首藏头诗:许家印卓越且伟大。
如今,当两位商界枭雄双双跌落神坛,他们共同书写的这出资本大戏,已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的经典反面教材。
而这位曾经的"世界铜王",其商业帝国的"含铜量"究竟几何?宣称的10万亿矿产储量有多少水分?世界500强光环下的资产质量真相如何?这些未解之谜,或许只能由时间来揭晓答案。当玉石地面的光泽不再,雕龙座椅蒙上尘埃,王文银的故事提醒着所有企业家:当产业资本过度金融化,当企业扩张脱离实体根基,再辉煌的商业传奇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这不仅是某个企业的失败,更是一个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
最后,您觉得"世界铜王"会步许家印的后尘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