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08年里,受金融危机及国内外市场影响,大商所相关品种期价波动异常剧烈,特别是“十一”长假后多数品种期价剧烈下跌,多个品种主力合约期价较7月初下跌30%以上,其中部分品种主力合约跌幅超过50%,大大超过2007年同期。全年大商所合约涨跌停板超过2232个,相当于2007年涨跌停板次数的10倍、2006年的20倍。在前所未有的风险压力面前,大商所按照证监会的统一部署,沉着应对,全力以赴,确保了市场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大商所去年成交额成倍增长,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全年大商所成交量达6.38亿手,成交额突破27.4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1.95%和130.49%。成交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如此漂亮的“成绩单”背后究竟是如何运营的呢?带着疑问,《证券日报》记者对大商所进行了深入采访。
大商所诞生15年来,走过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2006以来,大商所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完美“三级跳”。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意识到,大商所的骄人成绩来之不易。
多年来,大商所坚持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方针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宗旨,注重风险防控、功能发挥和市场运行质量的提高。交易规则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监控系统更加科学。面对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大商所积极应对,未雨绸缪,保持了市场运行平稳。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创新,国内外影响不断增强。
更为突出的是,大商所拼搏协作,在服务市场、服务会员、服务产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通过勤勤恳恳地推行“千厂万企”、产业大会、期货学院等一系列举措,使市场服务工作扎扎实实地步入了新的境界。市场分析人士将大商所的成功经验归结为八个字,即“科学发展、天道酬勤”。
整体篇:多项工作取得突破
记者了解到,2008年大商所在确保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的同时,取得了多项工作上的突破。在确保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的同时,成交量、成交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实现了市场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呈现出新品种迅速成长的明显特征。聚乙烯成为新明星。聚乙烯、棕榈油等品种日成交量屡创新高,占大商所全部成交量的比重亦不断增大,上市仅一年多,已成为大商所主力品种,在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服务产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介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串串的努力:加强对交易的实时监测,跟踪评估市场风险;加强对交割库的管理,全年新增交割仓库18家,取消仓库13家;全年办理出入金操作近13000笔,涉及总金额3000多亿元,比2007年增长82%,基本做到及时、准确,未发生结算差错、重复结算或因会员保证金不足而引起的强平事件;技术部门通过应用监控、架构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系统中存在的容量瓶颈和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撮合性能通过技术调整提高了一倍,结算延长通过改变数据清理时间提高了10分钟。通过这些日常措施,保障了大商所各项业务正常地运行,这也是大商所日常工作的另一成果。
据了解,大商所去年成交放大、市场平稳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把产业拓展作为去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产业拓展初见效果是大商所去年工作中一大亮点。2008年初,大商所成立了专门的产业拓展部,并把“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和“产业大会”作为这一工作的两个主要抓手:开展了“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依靠辅导会员的力量,支持和鼓励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使聚乙烯和棕榈油两个新品种迅速成长。同时分别于9月、10月、11月在大连、杭州、广州举办了玉米大会、合成树脂大会和油脂油料大会。这三个大会参会人数超过1800人,其中参会现货企业代表将近40%,中高层管理人员约占到60%。
据介绍,大商所产业拓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会员服务也有新进展。去年是大商所成立专门的会员服务的第一年,会员服务工作可圈可点处甚多:全年共举办大型会员座谈会4次,小型座谈会9次,累计近150名会员单位高管人员参加了会议;春秋两季组织了对东北、华北的大豆、玉米主产区的两轮大规模的考察活动,100余家会员单位参加了考察;全年一共投入3000多万元支持会员进行交易线路扩容和交易软件升级,160多家会员受益;期货学院由2006年创办之初的2个教学点、97名学员发展到去年的18个分院、1100多名学员,并对期货公司的40余名高级分析师、1211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