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以来,在强政策预期有所动摇,银行体系资金面先紧后松,市场风险偏好下行等因素影响下,债市小幅反弹,但年末强预期无法证伪,债市上行空间有限。
PMI数据印证经济温和复苏,政策预期强化。11月我国制造业PMI录得49.4%,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从历史数据看,今年11月PMI数据出现超季节性回落,且多项指数同步降温。一方面,产需两端均小幅回落,11月生产指数环比下行0.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环比下行0.1个百分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严峻;另一方面,原材料库存与产成品库存指数在收缩区间同步下行,说明当前企业仍在去库阶段。
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超季节性回落,且各分项以及服务业PMI普遍继续下行,叠加11月新房销售再度走低、价格低位等,印证当前经济修复基础尚不牢固、过程有波折,本质问题还是国内的需求不足、信心待提振。
目前看,主动补库存的条件仍不成熟,笔者认为年内仍会有政策出台,比如市场预期的PSL以及降准等。但也应当注意到,主要细分项波幅较小,基本处于持平状态,且数据中也蕴含积极因素。随着更多宏观调控效果显现,经济增长动能有望进一步提升。总之,强政策预期仍无法证伪,将压制债市表现。
企业盈利修复斜率放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降7.8%;10月工业企业盈利当月同比增长2.7%,增速较9月有所放缓。虽然需求修复、价格回暖、成本下降等有利因素继续推动企业盈利修复,但推动效果大多边际减弱。分行业看,政策发力显效背景下,原材料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盈利继续修复,装备制造业基数压力减轻,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等行业利润出现环比改善。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同比延续正增,但斜率明显放缓。
往后看,笔者认为,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会延续改善格局,2024年中枢可能转正。但具体改善幅度,短期仍需关注两大不确定性:一是需求回踩、PPI短期或仍有反复,可能拖累企业盈利;二是近期煤炭等价格回升,仍有可能对中下游企业盈利产生侵蚀。综合看,10月工业企业盈利延续正增、但斜率趋缓,与此前PMI重回收缩区间、居民短贷下降、核心CPI下滑、出口超预期回落等经济数据信号一致,均指向当前经济虽趋于修复,但修复基础尚不牢固,过程有波折,因此政策强预期依旧存在。
后续财政政策大概率更加积极。上周市场一度传出2024年政府目标赤字率定为3%的消息,远低于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的3.5%—3.8%,表明市场对后续中央大幅加杠杆的预期有所动摇,与国内政策及经济预期密切相关的黑色商品价格普遍回调。
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疫后周期政策演化情况推演,国内财政到了发力时点。疫情后期,海外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偏好从之前的“宽货币”转向“宽财政”,疫后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更加谨慎,但财政政策明显更“大方”,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长期的宽松之后,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持续的“宽货币”会带来高通胀。结合10月底我国增发1万亿元国债看,与历史上三轮财政扩张周期比较,本次调增赤字可能是财政思路转变的“前哨”,指向3%的赤字率不再是“硬约束”,打开了明年的政策想象空间。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还有加杠杆空间,截至2023年年中,中国的政府杠杆率依旧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且远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从国内的中央和地方的比较看,中央政府仍有举债空间。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中央政府债务率仅为21.4%,预计明年中央有望打开加杠杆空间。特别是在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财政赤字率可能提升至3.5%—4.0%,专项债或增至4万亿—4.5万亿元。
综上,短期因政策强预期有所动摇、月初资金面转松以及市场风险偏好较低等影响,债市仍有支撑,但政策预期仍会压制债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