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预期咨询业务年底推出,作为一家传统期货公司的研究所负责人,小杨开始统计自己部门符合申请报考咨询业务的人数,结果却大出所料。“公司研究所有20个人,但符合咨询业务征求意见稿中提及的‘达到三年从业年限’要求的才三四个人。”据小杨透露,不是公司不培养新人,而是培养的人两年后刚有能力独当一面时,就从研究员岗位上流失。另外一家大型券商系期货公司研究所所长也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研究所十几个人大多数都是2008年新招的毕业生,两年后也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2008年以来,商品期货的迅速扩容和备战股指期货一下子拉大了我国期货行业人才供需缺口。期货公司普遍重视人才“造血”能力,纷纷加大人力成本和资源投入,研究员的培养周期也由从前的3—5年缩短到两年。但是两年后,期货公司仍面临着留人难的尴尬。
“一些业务成熟的研究员有的主动要求调到营业部业务岗,有的在跑券商时被人家挖走了,还有的则是自己跳槽。”小杨表示,两年来他的工作几乎都围绕着新人培养和管理在转。
据了解,近几年国内期货公司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研发人员的薪资待遇。有一家期货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公司开出高于“567”(即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起薪5000元、6000元、7000元)的起薪,但人才流失现象还是不少。“研究员的起薪不低,甚至比业务员的底薪高出一大截。但两年之后,业务员由于逐渐积累客户,业务提成收入增长很快,而研究员的待遇每年的升幅很小。”一位期货公司研发部经理对记者表示。
于是,有些期货公司采取了“以业务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对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缺乏科学评估的方法,加之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跟上,涉足业务的研究员更加难以留住。“毕竟还是做业务创收快,而且有了业务基础,跳槽也更加有资本。”上述期货公司研发部经理表示。不过,也有人认为,研究员一旦脱离研究岗位转而做业务,研究水平很可能就停滞不前,转型到业务岗的研究员对此应该有清楚地认识。而且从行业角度看,这种现象对优秀研究员的沉淀和培养也非常不利。目前,有些实行“以业务带研究”的期货公司正在致力于改善以上留人难问题,一方面建立业务岗与研究岗的人员互流机制,把“以业务带研究”的模式推向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对业务与研究进行双重考核与激励,不同岗位给予不同考核权重。
有业内人士指出,股指期货的发展将促使期货研究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基金等机构逐渐进入期货市场,期货研究将有望形成一个公开叫价市场,进而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届时,研究员价值的评估及流动都将由市场化机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