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际豆粕市场供需情况
(一)国际生产情况
豆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加工副产品,其产量主要受原料及主产品的影响。由于其原料棗大豆产量一直高居世界各种油料作物产量之首,1994、95、96、97年大豆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油料作物总产的54%、48%、52%、54%,一直占据着世界油料作物总供给的半壁江山。因此,豆粕的产量及消费量一直是各种蛋白粕之首。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大豆产量逐年增加,1998年产量较之1991年增加5246万吨,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7.25%。大豆四大主产国中,中国产量踯躇不前,巴西、阿根廷、美国三国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其中巴西的产量较之1991年翻了一番还多。其它一些二线生产国如印度、巴拉圭的大豆产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豆粕生产基本与大豆保持同等增速,1998年比1991年产量增加了2765万吨,年平均增速达到5.72%。可以说,近年来,正是由于豆粕产量的增加,支撑了全世界持续不断的蛋白粕需求。从产量分布看,大豆生产大国同样也是豆粕生产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四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的七成还多。近年来,印度豆粕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二)世界消费情况
近几年来,世界豆粕消费呈现跳跃性的增长。1997年度世界豆粕消费量为9880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750万吨,占世界蛋白粕总消费量的63%。1995、1996、1997三年豆粕消费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世界蛋白粕消费总增加量的42%、109%、90%。
豆粕的需求非常广泛,欧盟和美国是全球豆粕最大的两个消费市场,欧盟的豆粕消费量比较稳定,在2200-2600万吨之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豆粕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豆粕消费国,全年的消费量在2400-2700万吨之间。在1993-1997年期间,东亚国家,如韩国、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豆粕消费增长迅猛,拉动了全球消费。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地区的豆粕消费立即疲软,需求不振。因此,可以说,支配全球豆粕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是东亚国家的需求。
(三)世界贸易概况
1. 世界豆粕贸易量快速增长
八十年代后,世界豆粕贸易飞速发展,1982年,全球豆粕进出口量就双双突破2000万吨大关,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大宗产品之一。目前,世界豆粕年贸易量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
2. 世界豆粕贸易呈现出口集中的特点
巴西、阿根廷由于国内豆粕消费量较小,所产豆粕大部分用于出口。巴西自七十年代初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豆粕出口大国后,年出口量稳步上扬,从1994年开始连续四年年出口量均超过1000万吨,占据了世界豆粕出口总量的1/3。九十年代以来,阿根廷豆粕出口量异军突起,1997年出口量超过800万吨,创历史新高,目前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美国豆粕尽管年产量位于世界首位,但由于国内豆粕消费量大,出口量仅占其总产的1/5左右。近年来,印度在国际豆粕贸易中后来居上,成为豆粕出口的生力军。
3. 世界豆粕贸易呈现进口分散的特点
同出口国的相对集中不同,豆粕进口国比较分散。欧盟是国际豆粕市场上最大的买主,长期以来,进口量在1400万吨上下,1994年达到创记录的1700万吨,占当年世界总进口量的59%,最近几年,豆粕进口势头有所减弱,但仍然保持在1300万吨以上。前苏联未解体前,也是世界豆粕进口大国,1992年以后,进口量逐年减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豆粕进口量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1997年之后豆粕进口量有所萎缩,但总量仍然较大。中国传统上是豆粕出口国,1996年情况发生变化,由于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导致进口量急剧上升,1997年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位。
二、国内豆粕市场供需概况
(一)国内生产概况
我国是豆粕的生产大国,豆粕产量位于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同时也是我国的豆粕的生产基地,加上山东、河北、河南,豆粕产量约占全国的90%以上。1993/1994年度之前,我国豆粕产量一直维持在500万吨以下。1993/1994年度,国内豆粕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达638.5万吨,之后,国内豆粕生产虽然受进口豆粕的冲击,但产量还是稳步增长。
(二)国内豆粕消费
我国豆粕市场的特点是北方生产,南方消费。东北3省是我国主要豆粕生产地,而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则是豆粕的主要消费地。豆粕消费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重庆、北京和上海等省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肉蛋禽鱼等食品的摄取量大幅增加,促进了饲料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家禽、优质瘦肉型猪所用饲料迅速增加,刺激了对优质蛋白饲料的需求。我国饼粕类产品很多,油菜籽和棉籽饼的产量也很大,但这两种饼粕都要经过脱毒后才可用于饲料。因此,目前国内使用的优质饼粕主要是大豆粕。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豆粕的产需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国内豆粕生产已不能满足消费需要。1994年以前,中国是豆粕出口大国,其年出口量一般都超过100万吨。1995年因大豆生产下滑,可供榨油豆减少,国内生产接近686万吨,消费600多万吨,市场供需平衡有。1996年国内榨油用大豆进一步减少,但进口大豆增加,国内豆粕生产恢复到697万吨,消费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只有通过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国内强劲的需求。1997年国为豆粕生产量达到780万吨,消费量增加到近1100万吨。1998年我国豆粕生产量达到800万吨,消费量约为1200万吨以上。1999年,国内肉类价格下跌,豆粕市场需求量有所下降,预计比1998年略有下降。
豆粕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大豆资源,二是国内饲料需求,三是豆粕的进出口情况,四是进口鱼粉情况。近几年,中国豆粕和鱼粉进口的比重发生显著变化。两者总量中,豆粕贸易量由1995年的34%上升到1997年的80%。随着我国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豆粕已成为饲料行业的主要原料,豆粕的生产和消费直接受到养殖业景气程度的影响。
(三)我国豆粕贸易特点
1. 从豆粕出口国到进口国的巨变
1996年之前,我国豆粕的产量大于国内消费量,在国际贸易中是主要出口国之一。1994年,国内豆粕产量的50%用于出口。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规模扩大,国内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国内豆粕生产成本较高,国际市场豆粕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大量廉价豆粕进口我国。
1996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由净出口国转化为净进口国,进口量达188万吨,1997年豆粕进口达347万吨,约占国内豆粕产量的一半。1998年,大豆、豆粕进口量分别达到创记录的319万吨和373万吨。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恢复对进口豆粕征收增殖税,再加上国内饲养业不景气,豆粕进口数量锐减,全年共进口57万吨,比1998年大幅下降,降幅为84.6%。
2. 豆粕进口集中在南方口岸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中型榨油厂多在北方,因此,大豆进口多在北方口岸,而豆粕的主要消费区在南方,进口目的地多在南方口岸。1998年,长江以北各口岸进口大豆数量占全国大豆进口量的80%以上(参见表4-3)。豆粕进口主要以南方口岸为主,主要进口口岸分别是上海、广州黄埔、深圳、南京、南宁等,1998年南方口岸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87%。
3. 进口豆粕主要来自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印度
从进口国分布来看,我国进口豆粕的来源国分别是巴西、印度、美国、阿根廷。
4. 豆粕每月进口量分布比较均衡
5. 进口豆粕与国产豆粕品质比较
由于国外大豆是机械化规模生产,品质要比农户分散种植的国产大豆稳定均一,同时国外油脂加工企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加工工艺先进,加工出来的豆粕蛋白含量高(44%-48%),且质量稳定。但进口豆粕从加工出厂经过运输、到港、包装等多道环节,最后到国内厂家使用,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导致新鲜度不够,但无论从感官性状还是从化学指标上,区分进口豆粕和国产豆粕都缺少明确的依据。
(四) 国内豆粕综合平衡分析及预测
自中国对进口豆粕开征增值税以后,进口豆粕的数量锐减,国内豆粕的供给能力正在受到明显的压力。在1999/2000年度,中国豆粕产量预计将达到921.8万吨,较上年度增长107.7万吨,期间豆粕的进口量预计为60万吨左右,豆粕的年度供给量为981.8万吨。该年度豆粕的消费数量预计为1051万吨,年度结余量为-69.2万吨。在2000/2001年度,豆粕的年度供给量预计将增长到1072.3万吨。在此期间,饲料和畜牧业可能会出现转机,这将使豆粕的消费数量出现明显的增长,预计届时的年度消费量将达到1151万吨。这样,该年度的结余量将为-78.7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