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鲜明提出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控风向标和“短期调肥猪、中期调仔猪、长期调母猪”的实施路径,全面构建生猪产能调控新机制。至今,总体达到“养猪有钱赚、消费者买得起”的预期设想。
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鲜明提出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控风向标和“短期调肥猪、中期调仔猪、长期调母猪”的实施路径,全面构建生猪产能调控新机制。至今,总体达到“养猪有钱赚、消费者买得起”的预期设想。
2019年,眼看猪价节节攀升,做畜牧设备的陈从春没忍住冲了进来。2020年初建场,2021年10月,终于等到第一批肥猪出栏,却正赶上猪价陷入最低谷,苦熬至今,总算开始盈利。“真是当头一棒,原来猪不是这么好养的。”陈从春长出了一口气,“教训很深刻,盲目跟风扩繁风险很大,还是需要获取准确的生产信息来判断未来行情,才能稳定度过猪周期。”
刚刚过去的超级猪周期,像陈老板这样,波峰时冲进来,出栏时即波谷的养猪户不少。幸运的是,与以往相比,下行期的后半程,他们走得更稳些,亏损期也更短些。
你可知道,在为国人端稳“肉盘子”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苦吗?打个比方,我国生猪产业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载着全球近一半的猪,和近2000万养殖场户,行驶在上坡与下坡交替的道路上。从一个谷底爬到高峰,再滑到下一个谷底,大约4年时间,形成一个周期。因为载重大,所以惯性也大,想快速起动或马上刹车,根本做不到。
怎么能让这辆巨无霸行驶得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这条路不要太陡,谷不要太深呢?决策者们想了多种办法,想要“上坡踩油门”,“下坡踩刹车”,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经过持续摸索,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开创了农产品产能调控的先河。该方案对调什么、怎么调、如何调到位都有说明,鲜明提出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控风向标和“短期调肥猪、中期调仔猪、长期调母猪”的实施路径,全面构建生猪产能调控新机制。
至今,新生事物已运行周年,初见成效。在21世纪第五轮猪周期结束、第六轮猪周期开启的转换之时,生猪产能没有大减,价格就开始回升。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由去年年中的阶段性过剩有序回调至正常区间,生猪养殖由亏损转为盈利,猪肉价格保持正常水平,总体达到“养猪有钱赚、消费者买得起”的预期设想。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一起来看产能调控这个“大杀器”,是如何成为穿越猪周期的“稳定器”的。
叩问:猪周期,你的规律是什么?
在我国,生猪和粮食一起担当“安天下”的重任,猪价被当作“百价之窗”,生猪产业一直被各方目光所关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猪价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猪少必价高,价高必猪多;猪多必价跌,价跌必猪少。如此循环往复。
“这并不是我国独有,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有,因为同样受到生猪产业周期长、动物疫情冲击、市场自发调节滞后等因素影响。”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介绍。截至目前,我国有1960多万小散养猪户,他们经营灵活调整快,行业赚钱时纷纷进来,亏钱时纷纷退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波动。而欧美国家90%以上的生猪都是规模场提供,生产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我国猪周期要比发达国家猪周期短2-3年。
21世纪以来五轮“猪周期”价格波动情况。
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已经历5次完整周期。“分析近5轮生猪生产大幅波动,产能波动是内因,疫情冲击是导火索,生产环境变化是外因。”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分析道:“每次的生猪生产恢复有一条经验可循,就是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能够明显缩短生产大幅波动的持续时间。”
2021年初,创下诱发因素多、产能降幅深、价格涨幅高、恢复困难多、政策力度大、生产恢复快等诸多“前所未有”的第五轮猪周期进入尾声。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下,至2021年6月,生猪产能终于提前恢复至常年水平。
战果殊为不易,但长期困扰生猪产业发展的产能大幅波动问题并未根本破解。产能恢复后,猪肉供应惯性增加,价格陷入低迷,养殖户再次出现亏损,一些地方政策出现反复,生猪稳产保供基础仍不牢固。
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农业农村部决策者深知,如果不稳定产能,任由生产和市场大幅波动,不仅扰乱生产预期,还严重影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杨振海认为:“生猪产业基础性强、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变量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必须尊重生猪生产规律,立足产业中长期持续发展,聚焦关键调控环节,实现相关政策由救火式频繁事后短期调控,向着眼长期稳定、防范异常波动于未然的跨周期调节转变,逐步建立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周期性大起大落的问题。”目标已经明确,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如何拥有穿越周期的力量,避免猪贵伤民、猪贱伤农?
求索:寻找穿越周期的确定性
从前往后看,从后往前推。历轮生猪生产波动和调控实践表明,稳价格的关键在于稳生产。
2021年新年伊始,生猪产能恢复已成定局,居安思危,农业农村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巩固恢复成果上来,紧锣密鼓谋划制定生猪产能调控方案。组织10队人马分赴各省,调研基层生猪生产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召集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猪企等有关专家、负责人多次座谈,研究总结国内外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规律。
不光系统内用力,还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其他部委充分沟通,密切协作。
前不见古人——农产品尚无产能调控先例可循,跨界可否?大家把目光投到了已有成熟产能调控做法的钢铁、平板玻璃、纺织等长流程工业。同样是周期性行业,同样是产能一旦形成就难以中途停下来,它们是如何穿越周期的?
“钢铁行业产能有严格控制,保持总体平衡,已有产能废掉之后才能新建,而棉纺织业是以棉锭数量来稳定产能的。”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处长邓兴照介绍,挪移到生猪产业也是一样,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需要找到代表产能的核心指标。
在监测信息处,有两摞资料格外醒目,一摞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另一摞是多年来生猪生产波动积累的海量数据。有数据才能有判断。这些海量的数据、上下波动的曲线,到底藏着哪些规律呢?从历史数据看,近5轮猪周期中猪价大幅上涨的起因均为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90%以下,2019年下降更大,只有正常水平的60%。因此,调控关键就是能繁母猪。
一夜夜的伏案分析、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以需定产,以终为始,“调什么、怎么调、如何调到位”的思路逐渐清晰。
调什么?近年来,我国猪肉消费量稳定在约5500万吨,按现有生产水平,倒推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约4100万头,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
怎么调?根据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的变化,划分绿、黄和红3个调控区域,并明确相应的调控措施。
如何调到位?把总的产能调控目标分解到各省,分级落实调控责任,实行“三抓两保”: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保能繁母猪存栏量底线,保规模养殖场数量底线。同时,把稳定生猪产能的长效性政策统筹考虑,一体谋划,并对各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确定核心思路后,打牢数据基础、提供政策依据、正式出台文件,一步步走来扎实稳健。
全国畜牧总站统计信息处处长杨红杰介绍,通过“养殖场直联直报”PC端及“掌上牧云”手机APP,可以对全国18万多家规模猪场进行全覆盖监测,同时,对400个监测县、4000个监测村定点监测,加起来能繁母猪的监测数量有2400万头,占全国总数的60%,为生猪产能调控奠定了数据基础。此外,还有每周生猪产品价格、集贸市场猪肉交易量、上游饲料、下游检疫屠宰等数据咬合印证。
2021年5月下旬,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生猪产品信息数据平台,生产、价格、消费、进出口及成本收益等月度和季度数据一应俱全,行业反响强烈。8月,农业农村部牵头多部委起草印发《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终于,9月份,《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正式出台,为各地落实产能调控责任提供了详细“说明书”,引导各地根据方案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
紧接着,中国畜牧业协会组建运行生猪产能调控联盟,引导我国前20强养殖企业加快调减产能。同时,国家和地方适时启动猪肉收储,各地陆续出台本地具体调控方案。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从2021年7月份开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序向正常保有量回调。2021年11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到绿色合理区域。直到2022年3月下旬,一度低迷的猪价缓慢抬升,比往常提前5个月结束了下行期,第六轮猪周期开启。
“总开关”:能繁母猪加与减
“业内有个共识,生猪市场供应长期看母猪、中期看仔猪、短期看中大猪。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的‘总开关’,‘有母就有小、有小不愁大’,只要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不大,后期就基本不会出现生产大起大落问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表示。
能繁母猪串起了一条清晰的生猪产能线。正常保有量是4100万头,上下浮动5%以内,亮绿灯;上下浮动5%-10%,亮黄灯;上下浮动超出10%,亮红灯。
去年6月,能繁母猪产能高峰出现,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猪价持续下跌。农业农村部密集发布预警,提醒养殖户猪多了,应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中国畜牧业协会倡议产能过剩地区应采取“三个一”措施压减产能,即10头母猪中淘汰一头低产母猪,一窝仔猪多淘汰一头弱仔,育肥猪提前一旬出栏。
“2021年春节过后猪价一直走低,肥猪价格最低时跌到每斤6元以下,在此期间,我们对母猪进行生产性能评测,淘汰了一批低产母猪。同时,以较低价格引入了优质二元母猪和优质种公猪。”黑龙江大北农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肇州分公司总经理潘洁告诉记者,2021年公司能繁母猪更新率从往年的45%提升到了55%,母猪PSY(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降低了下一阶段的生产成本。
“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指出了能繁母猪这一基本指标,让我们能通过预警信息判断能繁母猪是否保持在合理区间,从而引导养殖户调节生产节奏,推动生猪市场供应和猪肉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一级主任科员魏巍说。
黑龙江省作为调出区,常年外销生猪220多万头,外销猪肉约46万吨。按照方案,黑龙江省能繁母猪保有量任务为140万头。“今年第二季度这个数是130.4万头,距任务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是生猪外调率较高,省内生猪产能情况受省外及全国生猪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去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前,全国生猪供大于求价格低,外调销售困难,影响到产能稳定,因此低于140万头。”魏巍介绍。
浙江省是生猪主销区,能繁母猪保有量任务在65万头,截至2022年6月,此指标为66.68万头,处于绿色调控区域。“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方案发布后,浙江省出台了本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一年来效果明显。有了稳定的能繁母猪指标,能够很好地控制在合理水平。另外生猪价格也从低迷逐步回升,现在走入盈利期,减少了猪周期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黄立诚介绍。
中国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我国前20强生猪养殖企业能繁母猪存栏878万头,占全国能繁母猪总量约1/5.通过生猪产能调控联盟群交流引导,2021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比高点时下降6%,发挥了示范引领效应。
2021年6月至今年4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累计调减约400万头。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77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03%。随着能繁母猪逐渐回调至绿色区间,猪价从去年10月的每公斤13.1元回升至目前的每公斤约22元。
现在,“能繁母猪多了还是少了”已形成鲜明的调控风向标。未来,随着经济水平发展、消费偏好改变、人口结构变化、生产技术再提升等因素,还会逐步动态调整,专家预计“十四五”末能繁母猪适宜数量可能降至4000万头左右。
分级调控:既要吃肉也得养猪
穿越周期需要定力,也需要实力。在饲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加大、产业政策调整等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中,保持定力和实力实属不易。
2019年,浙江省生猪自给率不到40%。这几年,浙江省紧抓全国生猪增产保供有利时机,强政策供给、要素保障,优指导服务、数字化赋能,大力新建高水平现代化万头猪场,新增产能810万头,全部投产后,在常住人口增加600多万人的情况下,生猪自给率不降反增,可达60%以上。
“即便是主销区,保证一定生猪自给率也是必要的。比如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交通受阻、货运不畅等情况,只有保证自给率,猪肉供给才不会出问题。”黄立诚告诉记者。
5月20日,新发地市场的肉类批发商户在摊位上工作。当日,北京新发地市场上市新鲜蔬菜1.94万吨、生猪1745头以及大批来自国内各省市的水果。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猪在哪里养?各省把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市县。
浙江省通过“浙江畜牧产业大脑”数字化平台,将全省产能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把全省能繁母猪保有量任务逐步分解到市、县、场。每个月给各市发送预警信息,各市再向各县、各产能调控基地传达。养殖主体也可以直接查看省里的预警信息。
浙江省还推行各类奖补和扶持政策。2019年到2021年实施新建场补贴,生猪产能每新增1万头,奖励100万元。至今新建生猪养殖场150多个,大部分已经投产。能繁母猪有引种补贴,生猪养殖场有贷款贴息,同时,宁波、舟山等地试点推广政策性生猪价格保险。“每头猪保费50多元,财政支持一半以上,连保三年。关键在于保成本,像之前猪价低迷期,养殖场亏损,流动资金紧张、无力承担时,保险起托底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很多养猪场注重科技投入应用,如青田县的欣宏源猪场上半年PSY达到30.9头,养猪19个年头,只亏损过两年。”黄立诚介绍。
黑龙江省也出台了本地调控实施方案,将任务细化到了各地,进而分解到各县。每月月中,省农业农村厅向各市县传达监测预警信息。同时,成立省生猪监测预警专家组,开展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和技术指导培训,并开展监测数据质量核查,提高生产监测数据质量,还为生猪养殖企业开展养殖风险管理培训。
在猪价下行期,黑龙江省怎样稳生猪产能呢?魏巍介绍,该省实施了原种猪引进补助、生猪屠宰加工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对新建年屠宰及加工能力100万头以上生猪屠宰加工厂,按照总投资的10%给予补贴,最高补贴1000万元。贷款贴息按照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补贴,全省每年计划贴息1.5亿元。此外,还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将猪肉产量稳定率纳入“菜篮子”考核。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和近期生猪价格的上涨,黑龙江省养殖户信心增加,陆续开始补栏,很多企业已经依据市场情况自主提高能繁母猪存量。
今年4月,为缓解前期猪价下行震荡期影响,江西由省级财政安排7000万元,对国家级、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能繁母猪实行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提振养殖场户信心。补贴如何落实到县里?在赣州市兴国县,当地畜牧兽医局对全县养殖场摸排,能繁母猪在60头以上的猪场共有20个。根据规定,省级产能调控基地的能繁母猪规模要在200-300头,国家级则超过500头,这两级享受每头100元的省级补贴。低于这个数字的怎么办?“我们在国家级和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市级和县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覆盖60-200头的猪场。目前全县各级产能调控基地共享受补贴60.43万元。”兴国县畜牧兽医局高级兽医师黄继珉说。
四川省出台促进生猪稳产保价七条措施,河南、江苏七部门联合发文力促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河北推进生猪产业集群发展,湖南加大生猪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广州市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每头能繁母猪给予300元临时性救助补贴。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本地生猪产能具体调控方案,大家一起端稳自己的“肉盘子”。
稳定器:保规模猪场如同保基本农田
多重因素叠加,养猪愈发成了一个有门槛的行业。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处在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这是行业发展不可避免的阵痛,国外也经历过。第5轮猪周期大幅提升了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规模场出栏量已占六成,处在行业主导地位,相信生猪产业未来会逐步走向稳定,像国外一样,周期波动幅度也会缩小。”王祖力表示。能繁母猪是种子,规模猪场就好比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都要有保障。在全国生猪养殖场系统备案的18万家规模场,生产了超过60%的猪,成为生产主力军和产能稳定器。
在浙江省认定的119家2022年度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中,陈从春的杭州明大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他的猪场在建德市,因为规模在万头以上,且养殖设备先进齐全,管理水平较好,所以入选。建场时,参与“杭州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建设项目”,拿到了1400万元的项目补助。
从前调产能仅凭经验,现在调产能还能靠数据。
“国家出台的生猪产能调控方案对养殖户来说非常有意义,有了准确数据和预警信息,就能很大程度避免‘跟风上’的情况,我们就能对未来生产做基本走势的判断,减少猪周期的波动,也减少损失。”陈从春说。综合各方信息,他认为今年下半年生猪行情比较乐观,因此决定进行一定量的扩产,将年出栏量提高了3000头。
“今年2月,我省已公示第一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其中国家级85家、省级33家。省级是设计年出栏5000头以上,国家级是设计年出栏1万头以上,二者不互相交叉。”魏巍介绍。
黑龙江大北农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肇州分公司被选为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生猪产能调控有利于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为我们作出正确生产决策提供保障,还能使市场价格更加稳定,对整个行业的未来有利。今年上半年,我们从广东省引进一批优秀种公猪,政府每头给了1000元引种补贴,目前享受贷款贴息4.4%-5%,利息基本上都能补回来。”潘洁说。每个月,他们都积极把能繁母猪、后备母猪、存栏量等数据如实上报给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结合县里给的预警信息和生产建议、集团内部的农信数据和同行间的交流,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能够保持盈利状态。所以今年4月我们提前以较低价格外购了一批仔猪,交由家庭农场代养,正好能赶在盈利期内出栏。”
双胞胎集团董事长鲍洪星说:“国家层面的调控方案对生猪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有利的。不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承接产能调控,基础还是规模化。”在应对猪周期的波动中,双胞胎集团一是全流程降成本,二是向屠宰端发力。同时,今年上半年,双胞胎还套保生猪期货6000手,合计生猪78万头。通过套保,头均减少成本0.2元/斤,为公司减少亏损2亿元。
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认定公布了1.2万个国家级和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出栏量约占全国的1/3,发挥着产业“稳定器”的作用。
明确坐标:“我在哪里、我要往何处去”
一朵浪花随浪沉浮,看不到广阔的海面。以前,养殖户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猪价探底,下行期多久会过去,所以恐慌出清;猪价高峰时也容易错误判断形势,押上全部身家疯狂扩张。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更清楚“我在哪里、我要往何处去”了。
只有生猪产能稳定,养殖收益才能稳定,进而猪肉价格才能稳定。
“今年3-4月份行业亏损比较严重,但去产能的幅度明显要比前几轮猪周期窄小很多。这是因为有官方的数据支撑和信息引导,大家对未来预期非常明确,根据趋势来安排生产,没有过度淘汰。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养殖场户就会进行相反操作,然后一直重复大幅度的周期波动。”王祖力表示。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预警信息,能繁母猪处于正常区间,生猪生产5月前后会达峰,熬过低谷期6-7月份就可能扭亏为盈,后市行情看好。到了6月底7月初,果不其然,猪价上涨,第6轮“猪周期”正在爬坡。
“可以设想,如果去年没有开展产能调控,那些能繁母猪会有多少新生仔猪和肥猪,今年春节后亏损会比现在更厉害,持续时间也更长,抛售仔猪、宰杀母猪会更严重,下一步猪价反弹得可能更厉害。”邓兴照感慨道:“十几年了,还没有人说能繁母猪数量多少是合适的,也没有人说几个月之后就会扭亏为盈,但这一次我们有底气了,这是初步探索取得的进展,也希望能给其他畜产品调控提供一些借鉴。我们推断,下一轮猪周期猪价反弹的高峰不会太高,生猪产能波动也会缩小,市场稳定运行的时间也会拉长。”
产能调控加上之前已经开展的冻猪肉储备调控,形成了生产端和市场端协同发力的调控新机制。新生命已经一岁,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成长,还要经受岁月洗礼、时间打磨、周期检验和动态调整。“从前两年的紧缺到现在的产能恢复,我们最担心的还是环保。希望不同部门之间能够加强沟通协调,不要因为环保问题把这两年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猪场关停。”黄立诚期盼。
“除了继续完善生产监测、形势研判、信息公开和引导外,要稳定行业预期和政策支持,行业下行时要‘雪中送炭’,金融机构一定不能这时给养殖场户限贷、抽贷、断贷,必要时政府应出台一些支持政策。从长远看,要探索销区在产区建立养殖基地、销区补偿产区、产能指标跨省调剂等做法,形成产区销区联动稳定生猪产能的格局。”王祖力建议。
市场波动仍然还在,但生猪产业新一轮的春天已经来临,重要的是这一次全行业的底气明显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