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证监会首次批准六家期货公司在港设立分支机构,南华期货是其中一家。对于国际化的历程,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在第11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的期货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上演讲时说:“从2007年正式营运到今年已有8年,当中经历了整个中国期货公司‘走出去’应该有的一些问题,同时经历了美国金融危机、2011年曼氏金融倒闭带来的冲击,以及在香港和其他企业之间的纠纷等,累计付的‘学费’约3000万港币。”
罗旭峰表示,中国企业在往外走的过程中,首要挑战是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及监管体系的适应性,中外法律体系和监管规则有很大差异,熟悉和遵守法律法规是中资企业开展境外业务的前提条件。
在积极推进全球业务布局的大框架下,南华期货(香港)有限公司(下称南华香港)积极向全球各主要交易所申请交易、清算席位,现在已经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活跃清算会员、迪拜商品交易所的清算会员、港交所和港期所的清算参与者,同时是新加坡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洲际交易所的交易会员。目前,南华香港正在申请洲际交易所清算会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港的内资期货公司已超过40家。今年上半年,境内期货公司“走出去”的热情高涨,华泰期货被批准设立美国子公司,永安期货与英国金融机构OSTC设立了永安期货的中英合资子公司,还有中信期货、新湖期货、浙商期货、华泰期货、中大期货等公司均获准设立香港分支机构。据透露,银河期货最近计划在美国收购公司。
对于期货公司“走出去”是购买外资公司好,还是新设公司更好,罗旭峰认为,设立公司至少管理思想和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去学习,违规成本、犯错概率都比较低。若是收购公司,两种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矛盾,不同员工可能对某个观点的理解不同,特别涉及合规以及法律法规方面,可能产生非常尖锐的冲突,达到有效沟通比较难,南华的体会是直接设立比购买公司会更好。而广发期货副董事长肖成则表示,自己设公司好处是从小到大,逐步培养自己整个的管理风格,但所花时间会较长。
不同于南华期货,广发期货是国内首家通过香港子公司名义收购境外期货公司实现国际化的代表。肖成表示,收购了英国当地公司,全部接手其核心员工,包括风控、技术、首席执行官等,但目前英国子公司出现了文化磨合和人力成本的问题。“最大的磨合是东西方文化不一样,另外人力成本是英国公司所有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因素。要‘走出去’的公司要了解这种文化差异、管理差异,最主要是监管环境的差异,包括资本金的补充,如果资本金补充不够,这个公司做不大的。”他说。
对于净资本补充的问题,罗旭峰表示,目前,南华香港的客户保证金已经达到了四五十亿元。“当达到一定数量级之后,会发现净资本压力太大了,这时如何提高净资本、完善资本补充机制、扩大规模,便成了经营者亟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