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因消费领域相似,以及都是具有金融属性的期货品种,豆油及棕榈油价格之间存在一定价差,且根据价差变化趋势,可以判断豆油相对价格的预期走向。上半年豆棕价差不断收窄,且已至区间低位水平,棕榈油替代豆油消费优势逐渐被削弱,且棕榈油基本面关系不支持棕榈油价格过度走低,这也将给予豆油价格一定的底部支撑。因此仅从两者价差角度判断,三季度豆油价格下方空间有限,并有进一步走强的可能。
国内主要的三大植物油中,豆油与棕榈油价格的相关性更高,且价格驱动因素相对同化。因种植、加工等成本影响,二者之前存在一定价差。正常情况下豆油价格高于棕榈油,价差通常为正,同时根据豆棕历史价差的跟踪分析和季节性特征,可以根据当前价差的所在位置判断价差走势,进而通过棕榈油去预判基本面不确定性较强的豆油的价格。
上半年国内豆棕价格齐跌,且价差逐步收窄
2023年上半年豆油、棕榈油受宏观与基本面的影响,价格下行。在此过程中,两者的价差逐渐得到修复。具体来看,以华东市场为例,2023年上半年国内一级豆油与24度棕榈油现货价差由年初的1500元/吨跌至6月底的560元/吨,平均价差1076元/吨,相较2022年上半年,价差由负转正,收窄3016元/吨。
豆棕基本面差异是价差逐步缩小的主要因素
虽然豆棕价格波动趋势较为相似,但因原料供应情况有别,国内豆油、棕油基本面存在一定差异,也就造成价格波动幅度不一,是豆棕价差修复的核心因素。2022年因棕榈油主产国出口政策变化及国际形势影响,棕榈油价格上演了“过山车”行情,价格一度超过豆油价格,价差出现阶段性负值。随着棕榈油对豆油替代效应的弱化,以及棕榈油逐渐进入增产周期,棕榈油价格相对豆油价格出现更加快速的回落,2022年下半年至今,豆棕价差逐步回归常态(正值)。而因豆油、棕油供需差异和替代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差逐步收窄。
棕榈油100%依赖进口,因此主产国供需变化是国内价格波动的根源。2023年主产国棕榈油局势逐步趋于供大于求,叠加国际宏观风险加剧,导致上半年棕榈油价格呈下行趋势,但因主要需求国刚需恢复令价格跌幅逐步收窄。
国内豆油供应宽松局势相对稳定。根据海关总署数据,1-6月累积大豆进口量5257.5万吨,同比增长13.6%。大豆进口量增加,意味着油厂的压榨量增加。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重点油厂豆油产量约774.41万吨,较2022年上半年增加14.78%。除3月前后因大豆到港延迟,油厂开工不稳外,其他月份整体开工普遍高位运行,豆油产出持续宽松,豆油价格呈下跌趋势。但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棕榈油价格也给予其一定支撑。
豆棕价差收窄,棕榈油对豆油的替代效应减弱,进而可以相对支撑豆油消费。根据月初油脂课题组分析文章《油脂有“料”:“豆棕”价差的来由、合理区间与应用场景》中论证,豆棕价差的合理区间为425-816元/吨,当二者价差高于或者低于此区间时,消费替代作用就会被强化。卓创资讯跟踪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豆棕价差为640元/吨,基本脱离前期低位区间,价差呈走阔趋势。
三季度基本面差异或延续,豆棕价差预期走阔
三季度东南亚棕榈油处于产量高峰期,但因主要消费国也处于消费旺季,供需双增背景下,棕榈油本身的基本面对价格的驱动作用有限。而豆油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明显,三季度因厄尔尼诺天气持续,干旱天气导致的美国大豆供应收紧预期仍然存在,且实际供应量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大豆与豆油价格仍有剧烈波动的可能。
但从价差的角度来看,棕榈油价格的相对稳定性或给予豆油价格一定的驱动作用。首先,在此前的论证中发现,棕榈油价格相对于豆油价格更加稳定。因此当豆油价格上涨时,豆棕价差持续扩大,当扩大至816元/吨之上时,棕榈油的替代效应会增加,届时或将拖累豆油价格涨幅。其次,三季度国内大豆供应逐步收紧,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7月上半月中国大豆进口实际装船43.58万吨,同比下降18.84%;月内进口预报装船64.57万吨,同比下降90.94%,但秋季备货需求增加,叠加国外大豆供应干扰,豆油价格上涨概率较大,因此三季度两者或表现为价差逐渐扩大。从跟踪数值可以看出,价差已从二季度的低点380元/吨扩大至7月20日的640元/吨,若后期超出合理区间,棕榈油也将通过替代效应逐渐拖累豆油价格涨幅。但是,目前价差处于较低位置,棕榈油对豆油的支撑作用明显,因此仅从棕榈油的替代效用来看,豆油价格下方空间有限。
综上所述,7月份棕榈油的替代效应对豆油价格的支撑作用明显,但三季度在供需面变化差异基础上,豆油价格上涨驱动因素要多于棕榈油,而当价差逐渐走阔并超出合理价差区间之后,棕榈油价格将会对豆油价格产生拖累。
风险提示:印尼棕榈油出口政策,产区天气影响下的油料供需变化,国内油脂供需关系。
(卓创资讯 杨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