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年初以来,豆粕的价格走势挣脱了此前长期的震荡轨道,在天气和贸易关系轮番变化的影响下脉冲性爆发,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一轮突破性上涨,至两年前的高位后又回落至往常的轨道里,而后又受脉冲性影响反弹,笔者一直对豆粕的价格走势保持着关注和思考,并尝试着突破价格行情的局限思维来进行分析,久而久之忽然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心得,特写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但平时这些变化细小得让我们常常轻易的忽略,直到量变不断地积累至质变,才会以使我们措手不及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一角度来说,提高研究的前瞻性或许就是提高自己的敏感度,更敏锐地去感知基本面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全局地去串联这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得出自己逻辑演化的结论,更早地预见到或者说发现价格格局质变的存在。如果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豆粕价格的变化或许可以追溯到去年年底的拉尼娜天气,在南北美接连两年的风调雨顺、创纪录丰产之后,人们似乎已习惯性的接受了全球大豆供应宽松的格局,而却忽略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天气促使供应格局转化所带来的边际影响在增高,去年年底的拉尼娜天气对阿根廷大豆带来的减产影响即为一种信号。
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这一周期性又与天气的周期变化(厄尔尼诺循环)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将太阳黑子的活动数据与大豆的价格波动相比较,可以发现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黑子较多、活动频繁的时候,由于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则大豆产量增长,价格加速下跌,而当黑子较少时,则往往对应着该段时间大豆产量的低点,价格多有上扬的趋势。从气象专家的监测情况来看,2018年的太阳黑子活动频率较低,而俄罗斯学者近期发布消息称,面对地球一面的太阳黑子已完全消失,我国的气象专家杨学祥先生则预测2018年将出现大旱及寒冬。由此来看,全球的气象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这也将影响到全球大豆供应格局的转变,短期来看这样的变化我们或许难以感受到,但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再来回顾,便可深刻地感受到其变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亦是如此,今年可能大家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仿佛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已不是我们原来所认识的那个世界,朝韩的和解、中美的贸易战、美联储的加息引发的联动效应,或者说从英国的退欧开始,我们一直在见证历史重大时刻的发生,这就和今年的世界杯一样,如果只是一个强队的出局或许可以被称之为爆冷,但当强队纷纷被淘汰出局,这只说明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而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在电影《大空头》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对白: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让人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错误论断。
我们一直在锚定我们所熟悉的信息,却忽略了周期的轮回已经置顶,当前是否到了改变的时刻。全球QE的时代已经结束;美国的战略主张已不再是世界霸主和英雄主义,而是转为美国优先和实用主义;战后的和平已经维持了70余年,全球的利益势力或许又走向了重新分配的方向。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只是两国国力交锋的前哨战,它将具有长期性、多样性和博弈性等特征,长远来看必将对大豆国际贸易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已呈现多元化趋势,以南美为主的非美国大豆进口已经占到我国大豆进口量的60%以上,且呈稳定增长趋势。同时,中国政府宣布将自7月1日起将印度、韩国、孟加拉国、老挝和斯里兰卡大豆进口关税税率从3%降至零关税,力图增加大豆进口来源,未来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必将向多元化、分散化发展,国产大豆自给率将不断提高,豆粕、葵花粕、DDGS等其他替代性蛋白粕的进口或将增加。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无论是从微观的角度还是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那些来自我们过去曾有的固有认知正在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判断,而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相信当量变积累成质变的时候方会以格局转化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研究预测的意义则更多的是在格局转化之前发现基本面因素的量变以提前准备,因此叠加对历年豆粕价格的周期性变化分析后,笔者认为2018年或将是豆粕价格新一轮周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