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755-23481251

为您提供专业、快速、全面的市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问答期货品种
化工品库存周期+基差逻辑+旧经济复仇
发布时间:2023-06-01 19:01:00| 浏览次数: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道德经》

事物总是在矛盾对立中变化与成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中,通常是有两个对立的方面,这两种力量相互牵制。

当下的商品,似乎有两种比较强有的力量在作用着。

在2022年底,展望2023年初,我们看到化工品的价格继续处于两大矛盾纠结中前行,即:下游弱需求与上游高成本现象持续。

01

主观逻辑推演:化工品“高成本+弱需求”

2301合约交割前,商品普遍呈现高基差格局,01主力期货合约在强基差的带动下2301合约从开始走“基差修复”行情,化工品PTA、甲醇、乙二醇等均开始走反套逻辑。

同时,“高基差”引发商品在从11月1日开始出现短暂反弹行情,反弹行情的结束标志可能是以“基差修复结束”为信号。

由于原油与煤炭等商品仍然处于供应短缺大周期中,原料端难以短期内价格大幅下降,而需求端持续下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商品可能处于如下格局:

高成本通过“化工装置亏损-减产降开工率-主动去库存”的路径制约商品出现急速下跌。

而弱需求通过“终端需求端减少-成品端被动累库存-降低开工率-减少需求”,对商品形成压力。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商品在低库存情况下,价格下跌,主要来自于需求端的压力,而需求端走弱是一个中长期,持续数月、半年的长期变量。

时间变量,是我们后期做交易与现货贸易需要考量的因素。

02

客观数据验证:(产业低利润+低库存+低开工率)VS高基差

2022年在聚酯产业链整体需求走弱的情况下,PTA仍然呈现出1000元历史高基差,PX在2022年一度因为调油逻辑引发供应紧张。

然而,基差的高度并非完全代表现货端强势,期货合约远月代表宏观预期衰退,即弱需求(聚酯低开工率与坯布高库存)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

我们看到2022年在下游聚酯需求走弱的情况下,PTA库存天数并不是很高,处于中间偏下水平。

数据,经常是最可靠的,在PTA产能扩张如此庞大的新基数上去,库存天数不高,反应在背后实际上并非供需两旺,而是上游低利润主动减产,主动去库存所引发。

今年很多化工品的高基差并非完全代表供需矛盾紧张,而是供需矛盾向两个极端分化引发,所谓基差并不完全是商品强弱的表现,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含义。

甲醇基差今年呈现出近五年高基差,2022年的基差同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港口的库存持续处于低位。

上图中,甲醇的基差在10月份达到近五年新高,而港口库存也是下滑到低位,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现象。

甲醇内地的库存在10月份持续上升,也就是从甲醇自身的基本面来说,也是冰火两重天,内地库存代表了内地的需求,当然,也是有疫情对于物流的影响。

这并非个案,而是化工品、甚至大宗商品基差普遍现象,在甲醇高基差的背后,下游压力极大。

甲醇下游MTO利润创近几年低位水平,同时甲醇的上游煤炭的价格处于高位,也就是无论是PTA,还是甲醇处于高成本压力与弱需求的夹缝中。

逻辑相对清晰: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进行抽象化,变成一幅流程图。

无论是PTA,或是甲醇,或是其它化工品,甚至是农产品与有色,均有上述逻辑的影子。

03

低利润与低开工率

下图中,PTA的加工费多次下降到0轴下方,而且这是PTA处于中性偏低的库存水平之下。

高库存,低加工费容易理解,低库存,加工费也处于低位并不多见。

同样,聚酯的开工率也是偏低,今年下游化纤企业有自己的苦恼,近十几年以来,下游化纤利润最低的一年。

除了疫情影响国内需求,国外需求也是有很大的压力。

关键,季节性淡季来临,11月份已经部分工厂开始放假,而传闻最近高尔夫会所排起长龙,下游企业老板们说:开工亏钱,不开工工人流失。

大把的时间无处打发,炒期货亏钱,股票也套牢,高尔夫生意就好了起来。

除了聚酯行业,聚烯烃行业也是压力极大,2022年,某石化公司要求各大生产基地降低开工率,在11月份再度传言,年内第二次降低开工率。

因为,下游利润太低了,譬如下游MTO利润开开停停,开工率处于低位。

最近传出两大MTO工厂卖原料,西北某装置又开车,引发甲醇一天之内大幅下挫。天然气检修与高煤炭价格也没有能够挽救下跌的命运。

甲醇其它下游日子并不是太妙,无论是醋酸,二甲醚,甲醛集体开工纺下滑,只有MTBE相对稳定。

当然,巴菲特说过,我们要保持乐观,在别人恐惧中要表现贪婪。

王健林也曾经说过:一切事情都是好的,只要坚持到最后。

04

弱需求与成品累库

下游终端中坯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品种,它有较好的保质期,比长丝、短纤耐储存,它又是最贴近消费端的品种。

因此,它能够反应需求端的状态,2020年都没有如此高的坯布库存,可见2022年的需求端压力水准。

可能,我们会判断,2022年比2020年需求差很多,比疫情期间都低迷。

实际上,这是截取了2020与2022年的片断数据做出的粗浅结论,2020年是承接2018-2020年三年的经济低迷周期,2019年底,下游的需求已经相当不错。

而且,2019年原油价格处于60美元附近震荡,2020年在低价格下+强刺激政策,实际上是经济复苏等各种条件均具备的一年。

2022年是经济衰退的开始,2020年是经济衰退的最后一年。

最终端坯布的库存处于偏高水平,反应终端需求端的压力。

高成本下+高库存状态,市场价格最小的路径是什么?

我们从期货市场上的套保结构与套保力量可见一般。

聚酯下游长丝的库存处于偏高水平,部分下游处于30天以上的高库存周期,反应化纤以至于坯布的需求压力较大。

需求的走弱是从下游向中间环节传导,纺织出口订单减少,引发化纤行业处于近二十年来低利润。

是不是只有化工品处于这样的状态?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商品均处于同样的供需两弱格局。

于是,我们定义为宏观逻辑。

05

格局放大:从化工品到农产品,再看有色金属

有一种商品的外号,叫铜博士,这是一位不戴眼镜的博士。

它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需求领域,是一种强大到可以替代货币的美好金属。

我们看到是铜的库存极低,在期货上反应出铜的基差极高。

是不是反应了铜的价格很强?或者说下游需求十分旺盛?

我们看到的是美元强势,引发铜与有色的价格在2022年处于单边震荡下跌,而且PMI数据下滑。

也就是,无论铜、PTA、甲醇的供需矛盾是一致的。

供应不足与需求走弱引发低库存,高基差反应是商品两个极端,现货强,预期弱,但是现货与预期同时下跌。

如果我们目光所及,格局远大,我们会发现并非化工品个案,也并非有色铜处于同样状况,农产品豆粕均是处于同样的高基差格局。

豆粕现货价格一度逼近6000元,期货价格不到5000元,基差一飞冲天。

豆粕的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当然除了猪的功劳,也是有背后市场供应问题。

于是乎,我们看到的经营农产品供销社开始营业!

全国统一大市场开始建立!

大食堂、社区育儿所未来也是在建设中!

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的危机远大于工业品。

要解决原油的卡脖子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光伏,新能源汽车,风能,与氢能,但是并非一日之功。

但是,无论铜,锂等很多商品仍然需要进口。

基础大宗商品原料处于低库存中,且没有看到库存上升趋势,对于我们国家总体战略而言,是有一定的风险。

于是乎,高盛摇旗纳喊:大宗商品的牛市仍然持续数年。

高盛对原油、铜等基础原料的投资起了一个名字:旧经济。

06

高盛:旧经济的复仇

高盛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强美元掩盖了大宗商品供给端的问题,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旧经济”会报复性回归。

在这份报告中,高盛阐述了大宗商品行业资本支出降低、盈利低迷、市场偏好以及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

该行从几个互补但相关的角度得出结论:大宗商品将上涨。高盛也指出,由于美联储加息,美元分外强势,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降,但是低价并不是解决供应端的问题。

高盛表示,大宗商品再次涨价的情况很可能出现。经济政策和激励措施,都在暗示各国政府减少旧经济产能。

但欧洲能源危机和今夏的异常干旱高温,都表明,各国对传统能源等旧经济依赖度极高。ESG政策、无资本支出投资、无补充库存都会加重大宗商品的供应缺口。

尽管在美联储紧缩政策期间,大多数大宗商品都出现了回落,但高盛并没有放弃他们的超级周期理论,在本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点。

当然,高盛经常也会有反向指标的美誉,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事实背后的逻辑性,譬如原油的投资如下:

”美国总统拜登希望美国石油公司提高产量,但有两股强大的力量正在反对总统的呼吁。

一边是华尔街希望石油集团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洒向投资者,而不是把钱花在新增供应上;另一边是国际能源署(IEA)警告称,石油需求将在未来十年中期见顶,这削弱了石油巨头大规模投资的理由。

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分别公布了财报,显示过去两个季度净利润总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更加突显了这种紧张关系。

这两家美国石油巨头纷纷表示,它们将以提高股息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向股东输送现金,但并没有说他们将投入更多资金来提高产量。“

拜登看到不断下滑的美国原油战略储备,与低位徘徊的原油库存之后......

实在是,不忍直视。

这是美国汽油的库存数据,我们看到原油、成品油紧张是一种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状况,不知道现在时刻,”懂王“到底是做何感想?

07

终端批发商库存

我们再看下美国批发商库存数据, 图中灰色的线代表了批发商的库存。

美国现在经济仍然相对不错,但是中间商库存已经处于高位,未来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去库存。

如果我们把这两张图放在一起比较,那么可以说,原油去库存之后,库存转移成了实物,导致成品端高库存。

这是一种比较难以解决的状况:

上游原料低库存,高价格,

下游原料高库存,大甩卖。

2020年时,原油的库存与下游成品的库存状况是相反的,库存周期是很重要的。

海外需求减少,上海集装箱价格腰斩,美国那边去库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08

化工行业:滞涨

欧洲天然气价格年初至今已上行3~4倍,在能源供给紧缺的情况下,政府优先保证居民用电,这一举措冲击化工与金属产业的能源供应。

全球化学品销售额3.5万亿欧元,欧洲地区是全球第二大化工品生产地区,仅次于中国的1.5万亿欧元。俄罗斯中断天然气供应后,化工产业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

以天然气为原料制成的合成氨、甲醇、乙烯等化学品是其他化工品的基础原料,一旦出现大幅减产,欧洲化工业将受到全面影响,德国化学工业协会预测2022年德国化学产品的产量可能下降8.5%。

同时限制天然气供应或将对欧洲有色金属产业造成严重影响,金属材料冶炼过程中大量消耗热炉燃料天然气,有色行业在燃气短缺和电价飙升的双重影响下也大幅减产。

2022年欧洲有色金属协会表示,在过去一年,欧盟锌、铝产能已经下降近50%的产能,硅和铁合金也大幅减产,铜和镍也将受到进一步影响。

能源价格的高企不下给下游工厂造成巨大成本压力,或进一步影响终端需求意向,导致工业行业进一步衰退。

从原油、天然气以及煤炭三大能源近两年的价格走势也可以看出,高成本的压力已经严重挤压下游利润,但供需驱动力不足,企业库存高企、终端弱需求的格局始终难破。

而俄乌地缘冲突事件的发酵引发原油价格到达120美元高点的位置,天然气价格也一度冲到高点,成本支撑商品价格短期上涨,通胀情况也进一步严峻,欧美消费者信心指数在7月降至历史低点。

经济制裁不仅抑制俄罗斯经济增长,同时对俄罗斯主要贸易伙伴欧洲经济形成压力,此外地缘冲突涌出大量乌克兰难民,对周边国家社会和经济稳定造成压力。

09

需求端:衰退+化工大扩产周期持续

从全球的PMI数据来看,需求端进入下滑阶段。

PMI作为一个经济领先指标,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2020年疫情爆发时,全球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在2021年6月达到高峰,下半年开始经济增速持续放缓,2022年-2023年预计依旧是下行的趋势。

国内商品处于累库存周期中,我们看到PMI分项中,产成品库存压力较大。

随着化工行业的成熟发展,化工行业从大量依赖进口成产品逐步发展至国产替代进口产品,即使目前下游库存处于高位,2023年仍有不少新产能投放计划。

2008年之后,我国化工行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三轮扩产周期。

第一轮是2008年“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化工行业投资增速达30%以上,迎来了产能扩张周期。第二轮是2011-2012年,该轮扩张主要以新型煤化工行业出现的投资热潮为代表。第三轮从2018年开始,主要表现是炼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的扩增产。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化工品从大量依赖进口,到国产逐渐替代进口,如今已经进入到略微过剩的阶段。

PTA产能从2020年开始快速增长,根据目前投产计划,直到2023年结束,产能扩张才将告一段落。

乙二醇和聚酯产能在2022年投产计划也相当多。其中乙二醇的增速要更快一些。

聚丙烯和聚乙烯自2020年也进入产能扩张期,聚丙烯由于其原料来源、工艺相对多样(油制、MTO、PDH等),规划产能要更多一些。

BDO(1,4 丁二醇)是一个投资过热的典型领域。据统计,十年内在建及拟建BDO产能高达2566万吨,而目前BDO产能仅有217万吨。

如果上述2700万吨BDO产能都落地的话,则会有2200万吨成为闲置产能。好在目前这些拟建产能当中绝大部分应当还处在计划阶段,并未实际投资,未来仍有很大的调控空间。

在低需求、高产能扩张下,我们看到政策面再度出台供给侧改革的文章。

10

弱需求下+产能扩张,供给侧改革

2022年11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刘鹤署名文章《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文章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依托的消费、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

文章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供需两端着手深化改革。而在加强需求侧管理方面,文章指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使建设超大规模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

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的基点牢牢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这就要求我们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产能过剩、低利润、弱需求,主动去产能成为优先选项,譬如2015年黑色的供给侧改革引发的螺纹钢大牛市。

供给侧改革将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出发:(1)从数量上将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清除行业过剩产能;(2)注重“提质”,行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从而提高行业利润,譬如下图中产能集中,利润也好转。

2015年供给侧改革让钢铁产能集中,同时行业利润转好。

钢铁行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行业。

到2018年,供给侧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钢铁供需过剩情况缓解,行业内企业盈利情况大幅改善。与此同时,在大宗商品市场上,以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为主逻辑,也展开过波澜壮阔的行情。

2015年12月,螺纹钢期货下跌至最低点1600元附近,随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上涨至接近2900元,涨幅约80%。

这一时期供给侧改革刚刚提出,尚处于起步阶段,价格上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超跌反弹和对改革效果的预期。

随后2016下半年-2017年,供给侧改革成效真正在钢铁行业开始显现,螺纹钢期货价格开启连续上涨模式,最高在2017年12月涨至4770附近,累计涨幅超过150%。

供给侧改革的另一重点领域煤炭行业,动力煤期货在2016年一年间也经历了100%以上的上涨。

铁矿石价格指数在2016年跟随螺纹钢价格上涨,但在2017-2018年,受到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造成的需求减少影响,稳定在较低水平。这也使得2017-2018年成为钢铁企业利润大幅修复的两年。

化工行业产能也面临压力,会不会有供给侧改革的措施,我们很难判预测,但是从逻辑上来推导,要么市场化去产能,要么行政力量引导去产能。

因为,未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库存周期循环中。

11

库存周期与基差表现

商品的价格核心变量是库存,而库存是有周期的,库存周期的背后是看利润、需求与供应的变化。

高成本+弱需求下, 上游低开工率,低库存,上游难大跌。

下游主动去库存,去库存的节奏看需求。

而最大的需求仍然是房地产,很多化工品下游与房地产密切相关。

譬如,下图中玻璃与螺纹钢的需求下滑,开工率低迷,而玻璃的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需求遇到阻力。

(来自:招商证券)

螺纹钢的开工率处于偏低水平,今年国内的房地产需求逐步下滑。同样由于国内房地产需求下滑,浮法玻璃的开工率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关键是,每年的8月-10月是所谓的金九银十,旺季不旺。靠近需求端的商品价格普遍处于历史低位,如水泥。

水泥的价格也是处于历史低位,同时水泥的库容处于高位。

水泥是一种极难长期储存的商品,它的价格回落到低位,反应了终端的基建与房地产的需求坍塌。

最终,上游与下游形成的库存周期,下图是某机构测算的从2000年至2020年的商品库存周期,很有借鉴意义。

我们按平均历史上40个月的库存周期来看,去库存周期可能需要26个月,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商品结束主动去库存周期。

2022年商品的在低利润、低开工率、低库存下,现货与期货同跌中,基差走强,这样的现象仍然在持续。

如果2023年下半年商品开始进入复苏,期货远月交易复苏的逻辑,是否会呈现出与2022年不一样的基差结构?

12

石化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产能持续扩张-上游高成本-下游弱需求-化工行业利润挤压,石化企业开始转型。

我国石化行业起步于建国初期,发展至今历经风风雨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工产业链,经济总量大、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也面临着产能过剩、能耗高昂、污染严重等问题,行业陷入发展瓶颈,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布局亟待调整优化。

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石化行业将会沿着以下几个方向转型升级:

(1)一体化

国内石化企业按原料使用来源可分为原油加工企业、煤化工和气体化工企业,目前基本形成“石油化工为主体、煤化工多元化补充”战略格局,气体化工企业是随着美国与中东乙烷、丙烷的大量生产才开始建立,起步较晚。

过去,传统原油加工企业装置设计产能不高,炼油与能化产品相分离,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水平偏低,乙烯、芳烃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经济性较低。

国家发改委对石化产业基地的设立条件提出指导意见,并提出了发展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规划,使得2018-2025年的中国炼油格局中,民营企业作为主力力量登上中国炼油产业链的舞台。

如今,随着石化企业不断发展,浙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一体化第五代炼油装置相继投产,炼油与能化产品可以相互转换,成本降低,生产更加灵活高效。同时,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也能够充分发挥石化产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链一体化协同效应,使得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当前,石化一体化装置产能投产速度较快,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逐渐开始由存量竞争向高附加值化工品竞争,由替代优势向利润转换。

(2)高端化

基础化工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进口依存度高,这是我国石化行业遇到的突出难题之一。实现技术创新,克服技术难关成为各企业努力的目标,纷纷建立技术研究院与投研研究中心,以应对先进技术与价格竞争的压力。

目前,我国石化化工产业正全方位、多角度地由粗放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产业快速发展,成为驱动石化行业高端转型的中坚力量,推动石化行业向高级阶段发展。

高端材料是世界各国争夺的产业制高点之一,其市场前景巨大,技术含量充足,产品附加值颇高,对于传统产业升级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高端聚烯烃就是国内多家石化巨头规划布局的重点高端材料之一。

高端聚烯烃主要包括茂金属聚乙烯(mPE)、茂金属聚丙烯(mPP)、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POE)、乙烯与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与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 α-烯烃共聚物等。表观消费量已超1200万吨,市场需求规模逾千亿,但自给率尚不足一半。

2022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提升化工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工业特种气体、高性能橡塑材料、高性能纤维、生物基材料、专用润滑油脂等产品,创建高端聚烯烃等领域创新中心,争取攻克技术难题,降低进口依存度。

(3)低碳化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石化行业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石化行业总体而言能耗高,污染大,距离实现全产业链、全过程绿色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但是,低碳发展的理念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从上至下,在国家、社会、行业、企业和个人等各个层面都已达成共识。我国已经从法律、政策等方面加强了对化工产业和企业监管治理,未来将更加重视、推进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发展方式。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石化企业开始转换赛道,将目光投向光伏、新能源汽车、风能、氢能等新兴产业。

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为170GW,预计2022年将达到195-240GW,全球新增装机需求依然保持20%-40%的高增速,进而带动光伏玻璃需求的增长,行业仍处于景气阶段。

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已成为火电、水电之后中国的第三大电力能源。

2020年受中国风电抢装潮的影响,全球新增装机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装机量高达95.3GW;2021年虽然受到全球疫情影响,但新增装机量仍达到93.6GW;预计未来五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装机量将保持年均6.6%的增速。

据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风电新增装机量复合增长率为4.3%,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将占全球45%。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未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548.5万辆和528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4%。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需求之下,石化行业也开始布局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储氢罐、加氢站等相关产品的技术升级与投产。

13

逃不开的周期

总结:我们很难判断,高盛报告中旧经济的复仇,会让商品长期牛市成为一种可能,毕竟衰退是一种更现实的力量,但是也确实在产业领域对商品形成支撑。

旧经济复仇与宏观衰退,引发微观领域是高基差现象。

我们从商品基差的研究背后,发现供应端原料存在低库存,低投资的现象。

从商品基差背后,也发现需求端各个商品领域均有高成品库存,成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

我们从化工品到农产品、有色同时看,才发现不同的商品有类似的高基差,

不同商品背后有着共同相似性,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库存周期现象。

而库存周期的背后,本质上是经济周期的规律在起作用,如基钦周期、康波周期等等,周期的本质是时间的力量。

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互相作用,引发库存周期的变化,从而影响基差的变化趋势,基差的本质似乎是一种时间的概念。

基差看起来是现货与期货的博弈,却有四种表现形式,宏观与微观也是因果关系。

最后,还是经济周期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上一篇:原糖:狂飙的原糖是否见顶?
 下一篇:燃料油:卡塔尔世界杯激发燃料油额外需求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服务

*

*

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