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国内多家大型企业深陷衍生品交易“泥沼”,无疑大大冲淡了这种美好的氛围。
2008年,以深南电、中信泰富、中国远洋、三大航空公司为代表的多家大型企业先后曝出重磅新闻,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导致巨额浮动亏损的消息不绝于耳。非常巧合的是,上述惊现巨亏的公司都参与了海外市场的OTC衍生品交易。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期货市场品种偏少、规模偏小,难以满足现货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是导致企业频频“出海”交易的重要原因。
东航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东航、国航之所以进入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是由于国内航空公司没有期货牌照。据悉,从2003年开始,东航一直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获得开展航油期货交易业务的资格。但是直到现在,监管部门颁发的31张期货牌照名单中,只有生产型央企的身影,航空公司等消费型央企依然没份。为了固化成本,东航不得不通过高盛、摩根、瑞银、汇丰等国际著名投行,买入航油期权进行航油套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OTC场外交易。
事实证明,现货企业套保,往往在场外交易上出问题。由于流动性缺失,且缺乏监管,场外交易风险极大。一旦出现单边行情,处于不利地位的交易商难以平仓,只能眼见亏损成倍放大。
“实际上,正因为我们国内没有原油期货,企业只有到国外去做。你只能借别人的品种,借别人的跑道,如果你又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听别人忽悠。”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情况就如同“客场作战”,屡屡败北;而如果国内有相应的期货品种,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专家因此建议,国内应该尽快推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期货品种,绝不能因为有企业在国外OTC市场做亏了,就反过头来,纷纷谴责正规的国内期货市场,让正规的期货市场蒙受不白之冤。
必须指出的是,少数公司对外宣称“套期保值”,实际却在参与期货投机,事发后试图以套保的名义掩盖投机事实;部分公司缺乏专业期货人才,盲目崇拜外资投行,结果花大价钱买入了含有投机成分的所谓套期保值方案,最终导致巨亏;还有部分公司因现货订单推迟或取消而被打乱了保值节奏,以至出现亏损。
遗憾的是,一系列亏损事件出现后,不少市场人士认定期货交易必然导致企业亏损,因而反对企业参与期货交易。部分银行也谈“期”色变,甚至暗示企业客户尽量少碰期货。这一切,都源自于整个社会对期货市场认同度的严重不足。
有鉴于此,专家建议在期货市场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和市场流动性,满足广大现货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需要;并积极研究探索适应期货市场发展需要的中介服务体系,充分提高全社会对期货市场的认同度,同时也给期货市场“正规军”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