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755-23481251

为您提供专业、快速、全面的市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资讯名家采访
行业专家热议股指期货:金融期货时代来临前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3-05-22 16:26:33| 浏览次数:

时光如水,中国期货市场已发展了近20个春秋。回首往昔,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暗流涌动的表面繁荣,到90年代中后期整顿后的萧条惶然,从21世纪伊始行业由走出低谷转向寻求发展,到2004年后市场重新走向快速复兴,这其间充满了曲折波澜,同样也充满了期货行业从业者的奋斗与努力。日前,股指期货获准推出,这是对期货市场的一种肯定。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满怀激情地期待中国金融期货时代的来临!

道通期货 韩谊 贾丹

2010年注定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在期货各界的齐心协力下,股指期货终于获准推出。我们应该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自豪,然而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金融期货时代行业大发展的光环之下,隐藏着很多我们目前还无法彻底把握的变量。

第一个变量体现在期货公司的经营独立性上。

自2006年股指期货上市的预期升温开始,数年间证券公司对期货公司的控股已经形成潮流,这给期货行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注册资本金提高、管理结构优化、分支机构增多、营销网络壮大、研究团队互补等。这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期货行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对期货市场的再度繁荣功不可没。但是,这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股东方控股管理的需要与对业务程序的介入,当前被并购期货公司的管理结构与高管团队必然深度证券公司化,各主要部门业务也必然受到控制。在此形势下,当前传统商品期货业务中券商股东方和被控股期货公司(下称期货公司)仍可以保持相对一致的利益,即做到公司稳定、业务扩展、业绩增长即可,但股指期货真正上市运营之后,则潜在矛盾就可能逐渐在各个环节凸现。

在业务开拓环节,股东券商现有证券投资者无论是通过IB业务还是期货公司自主开发必然有一部分资金要流动到股指期货,在代理收益发生流动的情况下,券商自有业务部门是否会与期货公司产生有关资金流失的矛盾?

在信息研究环节,传统证券市场指数运行模式与基于期货市场特征的股指期货合约运行模式必然有所不同,股东券商团队研究结论与期货公司团队研究结论产生偏差又当如何取舍,对市场的预期与投资者服务采取谁的结论?

在市场培训环节,传统券商对于投资者的培训往往偏重对宏观大势的研究以及建议板块的参与,而期货公司对投资者的培训则必然经常性地强调资金控制和风险管理,双方在联合活动中是否能完美协调?

在风险控制环节,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机制大不相同,股东券商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问题?

在企业管理环节,股东券商与期货公司经营理念是否统一,是否会将自身的经营思想强加给期货公司而造成冲突?而当股指期货开始创造效益甚至效益超出预期时,作为股东券商是否能够继续支持期货公司给予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就此止步从此把期货公司当成一部“提款机”?

在被控股的期货公司自身的经营内容中,股东方驻入人员和原有从业人员是否因职务、权限、待遇等产生分歧,IB业务中股东指定代理人员的期货业务素质是否无懈可击?

以上这些都形成了潜在的危机,并有可能在特定条件下被激化。

实际上,国内期货市场的确曾出现过一些不可思议的先例:数年前,一家期货经纪公司被一大型现货经营机构并购后,股东方组建的管理层先是无视公司期货研究人员的建议,强制按照当期现货电子市场运行指导投资者交易,结果损失惨重;随后,当来自现货市场的关系客户出现亏损后管理层再度拒绝风控部门的止损而用期货公司的自有资金为客户垫付;最终,客户穿仓,垫付资金损失,公司因严重违规而受到处理。在此次券商并购潮的初始阶段,甚至有券商并购期货公司后即高调表示公司只经营股指期货不再涉足商品期货。

在此笔者或是杞人忧天,但在金融期货可能带来的影响之下,有利益就有分歧,这是正常的现象。与其刻意地回避或忽视,不如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与协调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相互了解,中国的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市场,在前期的运行中,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各个行业又被割裂经营,每个行业自身的运营结构各有不同并形成了惯性和对自身行业的优越感,当大家走到一起,证券方往往因自身规模和人员构成优势而忽视期货公司的专业诉求,期货公司则因自身的专业特点而对证券方在某些期货特有领域的经验缺失对券商决策不耐其烦,两者交流不畅,矛盾就容易形成。因此,业务中的交流决不只是管理层之间的商洽,券商和期货公司间各相关业务部门的人员联席会议和岗位互访应成为日常惯例,从上至下的平等了解与岗位实践不仅在管理上有助于分歧的解决,在业务上也能够形成存异求同的习惯,双方良好的默契将由此形成。

事实上,非券商系期货公司与券商IB伙伴的合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个变量来自于期货公司和从业人员自身软件建设中依然存在的瑕疵。

为了迎接金融期货的到来,各期货公司在前几年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即使在宏观上大家有了充足的上市准备,但微观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系统硬件、风险控制、交易管理、结算管理等方面,过去3年间中金所组织了多次模拟演练,各公司在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大多都得到了解决。但是,模拟毕竟不能等同于实战,股指期货真正上市后,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人员控制都存在着疏漏发生的可能。因此,公司内部的应变预案在符合中金所要求的前提下,最好能结合公司自身在以往经营中发生过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容易发生疏漏的地方安排2道甚至3道“防火墙”。

在IB业务管理方面,由于前期无论是证券公司方面还是期货公司方面均缺乏相关的历史经验,而券商异地网点多,涉及IB人员多,在实际运营初期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差错的出现。对此,在股指期货上市运行前期,IB合作双方应特别加强监控,在开户流程、合同管理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制度——复核双轨体制,这样就可以将可能发生的纠纷与风险消灭在初始阶段。

股指期货上市前后,各期货公司的研究团队与业务开发团队应有效加强。对于研发团队来说,股指期货兼容了股票与商品期货的运行特点,从运行节奏与特征上与传统的股票和商品期货都将有所差异,因此,原先的理念要予以打破,否则将无法适应市场的激变。而对于业务团队来说,将合作券商的证券客户转变为股指期货客户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造成纠纷,投资者教育工作要注意有理有据,阐明风险。另外,目前各公司的业务团队中,或多或少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只要会找资金,会简单看盘知道如何交易即可,对商品自身的特点属性不求甚解。笔者认为,无论身处哪一个岗位,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期货人,就必须不懈地强化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持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诚然,中国期货行业一度处于低谷,今天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在整体规模、企业完善、人员薪资等方面均与其他金融行业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源于行业间的不理解与不沟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历史与现实中期货行业、期货公司和从业人员自身软件建设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股指期货的推出或将成为行业脱胎换骨的一个良好契机,我们当以专业素养与精神珍惜与把握这一机会。

第三个变量来自于金融期货上市后与预期发生的偏差。

股指期货上市后的偏差首先来自期货公司自身对业务的期望定位,而目前,交易所的详细规则还处于未知状态,各公司的应对也处于理论状态。因此,如果规则宽松,外来资金进入踊跃,现有的准备是否能够迅速调整扩容呢?如果规则极紧,限制参与投资者规模,股指期货的交易规模有限,给期货公司带来的收益不如预期,那么期货公司自身或部分参股期货公司的券商对股指业务的信心和投入是否还会保持呢?未算胜,先算败,给自己一个稳固的心防,争取届时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股指期货上市后的偏差还来自于对投资者的应对上。虽然“投资者教育是重中之重”,各公司都把培育成熟的股指期货投资者作为重要命题,在未来也可能通过资金门槛、期货知识测验、期货交易经验等限定早期交易者的进入,但是,在投资者进行真正的交易之前,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他在股指期货市场中的成熟度。

中金所的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活动已进行了3年多时间,实践证明,仿真交易活动对深化股指期货合约与规则、加强系统测试、促进投资者教育活动的展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时间参与仿真交易也容易使参与者甚至公司员工出现思路上的习惯性偏差,即接受了仿真交易的运行模式而忽略其中一些在目前国际成熟金融期货市场所未发生的情况。例如,仿真交易比实际操作容易获利是一个共识,这与投资者在仿真交易中不用承担实际盈亏、心理压力较轻有关,而且股指交易的复杂性在仿真交易情况下也不可能完整体现,因此把仿真当作实战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极其危险的。对此,各公司应对参与仿真交易的员工和投资者提前进行集中纠偏,重新贯彻交易和风控思路,杜绝真实交易“仿真化”危险的出现。

 
 
 上一篇:2009年我国商品期货成交总量跃居全球第一
 下一篇:三年等待股指期货成正果 期货公司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服务

*

*

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