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而言,出海并非新鲜事。以光伏为例,从最初原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时期纯粹的产品出口,到集体奔赴东南亚建厂,再到海外市场遍地开花,中国光伏行业在出海搏击中成长壮大,成为技术创新活跃、产业链完整齐备、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提速,海外光伏装机需求尤其是新兴市场需求持续高增长,加之国际贸易环境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光伏企业启动了新一轮海外产能扩张。
此轮中国光伏出海,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动因、路径、逻辑及经营模式。如果将单一的产品出海定义为光伏出海的1.0时代,那么眼下光伏全产业链的出海热潮,已升级为产能、技术、服务的全方位出海。光伏出海2.0时代,如何把握新航向、应对新挑战?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虹桥论坛“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的分论坛前瞻沙龙圆桌讨论环节,多位学界业界代表就该议题展开热议。
圆桌对话
中国光伏迈入全球化新阶段
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正加速从“全球卖”向“全球造”跃迁。
“最初,可再生能源的核心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彼时我国新能源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标志是将产品卖到国外。”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在圆桌讨论中表示,从行业发展脉络看,出海对新能源企业来说并不陌生。光伏产业最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十年前为应对欧美双反,中国光伏企业赴东南亚布局产能,由此开始海内外产能双轨制布局。
得益于中国光伏产能的迁移,东南亚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上举足轻重的一环。据不完全统计,近20家中国光伏企业通过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在东南亚地区布局光伏上下游产能。中国新能源产业领跑全球惠及世界的同时,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欧美以其他政治经济为由,对中国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产品和行业实施贸易限制政策。
“中国光伏及储能制造服务全球的过程中,贸易壁垒一直存在。再加上许多国家有制造业回流的诉求,对于我们而言,接下来‘走出去’还是要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考虑海外的布局。”吕锦标分析道。
“之前的‘走出去’是把产品卖出去,这一波的‘走出去’是把产品造出去。”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回忆说,2011年美国对原产中国的光伏电池启动“双反”调查之后,晶科在一次闭门会议上确定了从全球销售转型为全球制造、再转型到全球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此后十余年间,晶科能源陆续设立了马来西亚工厂、美国佛罗里达州工厂和越南工厂,并在此过程中五次问鼎全球组件销量冠军。目前,海外产能已占到晶科整体产能的20%。
基于持续不断的降本增效和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显著提升。钱晶认为,中国光伏企业已经有能力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技术与经验。“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光伏企业应该拥抱这个机会,主动‘走出去’。”
从全资到合资、从单打独斗到借力出海
富产石油的中东,正在成为中国清洁能源军团的海外扩产重镇。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新一轮出海需求与中东绿色转型渴求的双向奔赴。中东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在中东建厂,还可辐射到欧洲、中亚、北非等更为广阔的市场。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中东投资计划接连浮现的背后,由中国企业提供先进技术、当地企业提供资金和市场的全新经营模式雏形初现,这是新能源出海2.0时代的重要标志。挺进中东,并非东南亚产能模式的翻版。
今年7月,晶科能源(688223.SH)宣布将与沙特合作伙伴共建10GW高效电池组件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36.93亿沙特里亚尔(约合9.85亿美元),或将成为中国光伏电池和组件行业海外最大的制造基地。
钱晶介绍,晶科沙特工厂与该公司另外三座已运营的海外工厂有着本质区别。其一,不同于此前的转移产能,沙特工厂是中企转移技术与经验,“我们以一种轻资产姿态走出去。”其二,沙特工厂是晶科首座海外合资工厂,晶科能源通过其中东全资子公司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的全资子公司RELC及沙特企业Vision Industries成立合资企业,分别持有40%、40%和20%的股权。其三,投产后,沙特工厂将与晶科国内工厂处于同一技术水平。
除晶科之外,硅片龙头TCL中环(002129.SZ)也与上述两家沙特企业达成了相同股权架构的合作,将在当地开展太阳能光伏晶体和晶片的制造、组装和销售。
在产业链更上游的原料端,中资背景的硅料企业联合太阳能公司日前宣布,已获得由阿曼主权财富基金旗下投资机构阿曼未来基金的战略投资。此次投资总额为1.56亿美元,将用于支持该公司在当地建造一座年产10万吨的多晶硅工厂。
吕锦标提醒称,当前新能源和储能行业面临的不单单是贸易壁垒,还有欧美等地区推出的制造业回流产业政策。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决策时最重要的是甄别政治风险,慎重投资。
“规避政治风险很简单的办法是轻资产,也就是说自己不要牵头、不要独资,尽量找到当地资本,特别是一些当地的主权基金。像中东就有这个条件。”他认为,此轮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建厂的体量动辄百亿,须充分考虑当地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以规避投资风险。
中东之外,还有哪些地区是出海的理想候选地? 吕锦标认为,“一带一路”沿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像东南亚和中东;另一块是古丝绸之路的中亚一带。“还是要考虑与当地的能源转型相结合,而不是单单看政策优惠。目前来看,大家先把中东做好,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钱晶认为,选择出海目的地时,一要看当地市场的容量与潜力,“当地生产、当地供应、当地销售”的模式依托于该市场本身的潜力。二要看本地化要求、关税等政策导向。“未来美国市场也好,欧洲市场也好,哪里有巨大需求,我们就去哪里设厂,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合作模式设厂,更灵活、更创新。 ”
“中国光伏企业最初出海的驱动力是为了应对欧美等国的贸易壁垒,虽然这依然是当前出海的主要目的,但已经不是单一目的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出海能够辐射更广泛的全球市场,输出制造能力,利用海外性价比更高的资本,并且有利于与出海目的国更好绑定,更好地理解这些国家的市场。现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出海建厂出现了目的地更丰富、产业链环节更多、融资形式更多样等新趋势。
国内能源企业“走出去”需要做哪些准备?作为学界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孙德强在线参与了本次沙龙,系统性地给出建议。
“新能源企业出海希望比较大,潜力也比较大,但风险不容忽视。”孙德强认为,由于新能源和储能投资额高,企业“走出去”时首先要重视战略规划与市场调研,根据自身的发展前景、资源、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确定清晰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第二是技术人才的储备和技术优势打造,要确保拥有先进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第三是合规和风险的管理,要深入了解目标国家的法律规定,并完善风险评估与管理,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第四是在资金和财务方面的储备,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海外项目,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第五是合作和联盟,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要寻找当地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为合作伙伴;第六是出海企业的品牌建设和文化融入,要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了解和尊重目标国家的文化差异,加强与当地员工、社区、政府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第七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获取,重视针对目标国家的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
本次前瞻沙龙是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由澎湃新闻主办,由虹桥论坛秘书处、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