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丛生的交易所,埋伏着大量风险。
第一幕:今年9月23日,国际金价剧跌,山东标金投资公司却发布临时休市公告,客户无法正常平仓交易,上千人集体性爆仓,山东标金遭受联合诉讼。
第二幕:天津文交所上市的《黄河咆哮》,单价从3月份最高峰18.7元,滑落至10月份的2元多,很多投资者愤慨财富缩水八成,控告文交所。
两家交易所投资者集体诉讼的故事,仅是交易所乱象浮出水面的一些小线头。顺着线头往下扯,是更让人摸不着头绪的杂乱。
为了整治交易所市场,11月下旬,国务院下发通知《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下称“38号文”),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交易所进行整顿。
这场监管风暴将刮向何方?多少交易所被挟裹在内?因为还有半个多月的调研期,结果尚不得而知,但就《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情况看,清理交易所的前景不妙,地方政府可能会以“拖字诀”抵制清理整顿。
不仅如此,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顶风作案,交易所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交易所三大乱象
经历了股票热、地产热之后,国内又出现了“交易所”热。
国内目前有多少交易所?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还没有确切数字。网盛生意宝旗下大宗商品数据提供商生意社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总数(包括现存和已经倒闭的)已超过300家,2011年预计交易额有望达10万亿~12万亿元。报告还收录了220家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名单。
不计其数的交易所,呈现出三大乱象。第一个就是交易品种繁多,杂乱无章。
黄金、白银、玉米、煤炭、橡胶、棉花、化学品、瓜子、金银花、红酒……你能想到或想不到的各类品种,几乎都有交易所涉及。
2003年,交易所交易的商品品种有105种,到2008年,已经达到200种。进入2010年下半年,甚至书画等艺术品都可以份额化交易。
第二个乱象是交易所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投资主体鱼龙混杂。
去年,一位做钢铁现货的朋友还拉记者入伙,说是开交易所,只不过由于钢铁存货准备不足,没有正式开业,可见交易所成立门槛很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建立一家交易所应该是很困难的事,不仅要得到监管部门的同意,而且需要有大规模的启动资金,还要四处吸引会员参与,这样一个交易所才能站住脚跟。
但是生意社的分析师宋志超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成立交易所非常简单,只要有一套交易软件,很低的注册资本金,及市级工商部门的批复就行了。很多交易所的实际注册资金并不高,少则200万~300万元,多则不过500万~600万元。
由于准入门槛很低,各地开设的交易所泛滥,建立交易所的热潮已经从一线城市向地级城市蔓延,甚至一些边远县城也成立了交易所。而此次整顿整改的要求,就是带有“交易所”字样的单位必须经过省级政府的批准。
而最受指责的莫过于第三个乱象,很多大宗商品交易所定位不明确,为了追求利益,往往会变成投机交易,交易所成了“变相
期货公司”。
北京农副产品交易所市场部的杨姓工作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交易所成立的目的是为现货商服务,为他们提供价格参考、套期保值的作用,但现实是,交易所为了利润,大力发展投机交易以增加交易量,从而实现增加佣金收入,甚至出现过经营多年的电子交易市场根本就没有现货交割仓库,也没有进行过现货交收的情况。
宋志超也对记者表示,一般来说交易所利润来源,一个是交易量的佣金收入,另一个就是做庄,和参与市场的投资者进行对赌。好一点的交易所一年赚得利润达到1个亿没有什么问题。
“与现货完全脱钩的投机交易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交易演变成了买卖双方的对赌,市场变成了‘赌场’,从而给参与市场交易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上述杨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交易所就出现了价格操纵、股东违法违规、侵吞客户资金、卷款逃跑等事件。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华夏交易所郭远峰卷款潜逃后,遗留下来的数亿元保证金黑洞至今未能解决。
贵金属首当其冲
今年最火热的投资品种当属黄金和艺术品,这两类交易所也充斥着种种问题。
对国务院下发的“38号文”,也是这两类交易所最早给出反应:湖南维财大宗贵金属交易所(下称“湖南维财”)暂停黄金交易;汉唐文交所对所有品种交易进行暂停处理。
“在上述两类交易所中,由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具有货币属性,出现的问题最多,因此贵金属交易所成为此次监管的重中之重。”专门研究黄金交易的金银家研发中心分析师童鉴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国家认可的黄金投资渠道,包括银行的纸黄金、账户金、上海黄金
期货交易所等,但由于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时间仅有10个小时,某些时间段不能交易,杠杆小,手续费又高达万分之十五,很多资金转向了地方贵金属交易所。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最为强势。资料显示,该交易所从2010年开始试运行,当年总成交金额为1432亿元,业内人士预计,今年预计达到5000亿~6000亿元。
按照“38号文”,从事保险、信贷、黄金等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必须经国务院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除去期货公司,交易所单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
而天津贵金属交易所违反了这两点规定,理应成为整改的对象,但是就记者从一位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工作人员处得来的信息看:“面对整改,交易所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整改不会波及到自己,天津滨海新区毕竟有金融创新的规定了。”
在他看来,做市商制度是一种交易机制,港澳地区都在采用,只是目前国内刚开始发展,出现了林林总总的问题需要整改,但总体趋势是好的。做市商交易模式的24小时连续交易能够使投资者在第一时间即时成交,能够提供预先设置止盈止损位,这就带来了极大的交易便利,满足了投资者的需要。
但是国内的做市商制度,却成为各方诟病的焦点。“交易所既提供平台交易,做裁判员;又自己参与交易,做运动员,对于投资者来说,怎么会公平?”童鉴反问道,“很明显,由于交易所能够清楚地看到客户的多空单情况,很容易掌控交易,客户大多数亏损 。”
在国务院发文后,湖南维财紧急变更了工商登记资料,将黄金剔除出经营范围,并将“电子交易”这个敏感字眼改为“销售”。目前其经营范围为:“贵金属(除黄金外)、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农林产品的销售及相关配套设施。
其他同类交易所还包括天津稀有金属交易市场、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湖南久丰金属交易所等,这些交易所均采用做市商制度。
地方政府“拖字诀”
“最近,我们去了青岛的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所调研,他们对‘38号文’,仍处于观望态度,目前没有采取什么整改措施。”宋志超告诉记者,他们现在要看政府的态度。
青岛交易所的态度,在全国不是个例,据记者了解,部分地方政府以“拖字诀”抵制清理整顿。
对地方政府来说,交易所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市场、集中的市场,马上就可以把资源吸引过来,符合其建设金融中心的愿望;再加上交易所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并不愿意主动清理。
事实上,对于交易所的整改清理,这两年中央一直都在推进,只不过雷声大雨点小。
比如说,2009年12月初,国家工商总局232号文要求“全国禁止新设立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对象为56家大宗商品市场。
2010年,继国家工商总局后,商务部再度发力整顿大宗商品市场。2月初,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再次提出禁止新设中远期交易市场等要求。7月初,国务院联合多部委组成调查组分赴全国对中远期市场展开督察。
然而,即便明令禁止,但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山东、江苏、北京等省市,仍有各类交易所接连开市。
“去年,潍坊政府就把市区内所有的交易所都清理掉了,不过这些交易所又搬到其他地方重操旧业。日照、青岛政府就吸引了很多交易所前来。”宋志超如此介绍说。
面对前车之鉴,很多人忧虑:此次“38号文”,清理整顿的结果是否仍然无疾而终?
上述北京农副产品交易所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此次级别高了一级,由国务院牵头,再说清理整顿市场也是顺应市场现状,相信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交易所市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