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755-23481251

为您提供专业、快速、全面的市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资讯期货资讯
期货之路和期货人生
发布时间:2024-04-21 23:39:42| 浏览次数:

郭晓利这个名字圈外人知道的不多,但在期货圈里,不知道的却很少。这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在国内外期货领域连续从事期货交易和管理长达15年之久的资深老期货。而且,按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田源先生的话来说,"郭晓利博士是一位从经纪人、交易员成长起来的期货专家,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几乎没有漏掉任何一个成长台阶"。八十年代初郭晓利东渡日本静冈大学留学时,学的是海洋地质学专业;但当1991年他回到中信公司时,身份却变成了资深的期货操盘手。其间的变幻和变幻里藏匿的甘苦,或许只有郭晓利自己知道。但没有成为海洋地质学权威的郭晓利,却成了日本期货圈里一位成功的期货经纪人。在日本期货交易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郭晓利最终选择了"归国报效祖国"。他说:"对于我们那一代人来说,在国外学什么都是为了回国效力"。

在中信贸易公司,郭晓利成了我国最早的期货操盘手;其后在中国国际期货公司,他又成了中期外盘期货和国内期货交易的总讲师、总操盘手、交易结算管理人。现在,他是我国最具活力的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副总裁。

关于郭晓利,北京一家期货公司的总裁助理曾对记者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一个勤奋而谦逊的人,但也是一个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的性情中人。我国期货市场的许多具体操作规范的制定都与他有关系。而他的经历和经验值得每一个有志于期货业的人士去研究"。

期货经纪人的活教材

郭晓利初到日本时,公派的目的是去日本静冈大学学习海洋地质学。但过去后郭晓利发现,静冈大学这个专业的水平还不如国内的海洋学院。好胜的郭晓利失望至极。而当转学东京大学的愿望落空后,郭晓利便心如死灰了。"我落泪了,"他后来对别人说。

但郭晓利就是郭晓利,和他的名字一样,他确实"晓得利害关系"。在决定下海从商,"做一些与国人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这样的大目标定下来之后,郭晓利就开始在证券、银行、商会等各个地方寻求机会,但他发现,那些领域都有许多中国人。但在1987年秋天,郭晓利发现了一个中国人没人涉足的领域-期货。他如获至宝,不顾日本导师的反对,一头扎了进去。在他看来,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他从东洋可以学到的报效祖国的"独门绝技",而且,和每个留学的中国人一样,期货独具的"杠杆效应"也可以帮助一个中国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尽快走上致富之路。

当然,如意算盘打得再好,也不如真正的现实更考验人,而且,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期货业而言,其对人的要求甚至比股市汇市还要高。所以,当1988年4月,郭晓利真正加入了自己心仪的日本当时最大的期货经纪商-ACE交易株式会社时,首先开始的培训生活就把郭晓利搞傻了。因为身体锻炼、业务学习和田间劳动等培训内容安排的强度之大令人疲惫不堪,完全是松下博文训练日本女排时一样的"魔鬼训练"。但也就是从最后在北海道进行的农活体验中,郭晓利第一次认识到了期货与现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了现货得来得不易。"春种一粒黍,秋收万颗籽"。郭晓利说:"把我们像关在笼子里的猩猩一样训练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永远忘不了果实得来之不易,虚拟经济之不虚。"

但郭晓利显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北海道昨晚"农夫"后,作为经纪人,郭晓利最艰难的一课开始了,那就是发展客户-让人掏钱做期货。可以说,和做保险上门拉客户的一样,这是期货经纪人最大的考验。客观地说,它比拉保险还要难得多。也就是从这件事开始,郭晓利深刻地体验到了欲哭无泪,什么是走投无路,什么是坚忍不拔,以及,什么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郭晓利说:"那时候,哭都不算什么。作为一个有脸面的中国学子,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我们大多数选择的只有酒精,但就像伏特加与俄罗斯人一样,麻醉后我们依然需要全力争胜"。

据一位现在仍在日本工作的朋友说,"八十年代初中国人在日本留学所经历的委屈烦恼绝对是国内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他说,能喝酒时几乎大多数中国留学男生的"通病"。为什么?一是"一醉可以解千愁",不麻醉自己就难以呆下去;二才是受日本文化的浸染所致。对此,郭晓利并不否认,他说,做期货经纪人发展客户时,他经常是怀着沮丧的心情半夜回到寓所,借酒消愁已变成家常便饭。

但作为期货经纪人,郭晓利的自制力无疑是一流的。他并未被酒精麻醉,酒精的功能对他而言只是让他暂时远离了痛苦。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清醒"是一般难以企及的。首先,他具备了说服别人的耐心这一起码的素质,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九十度的鞠躬后被人轰出来不气馁,满脸的笑容换来破口大骂后不动怒。对此,郭晓利说着要归功于他学的海洋地质学,因为那门学问的视野让他拥有了像大海一样的胸襟;其次,他善于总结规律:一是人际交往的技巧,从个性化的服务中寻求突破。比如,他曾在电话里每天都和一个咖啡连锁店社长聊天,给对方提供投资信息,直到见面是水到渠成,把对方方占成了自己的客户;二是市场规律的深入发掘。比如,在日本时,它便发现了日本利率与黄金价格之间鲜为人知的相关变化规律,还据此说服了一名真正的大客户--一位加油站连锁店的站长加盟期货交易。对此,郭晓利也把它归于他学过的海洋地质学,他说:"探索海洋之下的地壳奥秘需要一种刨根掘底、探求本质的精神,这对我做期货理论研究大有裨益,更让我在说服客户是游刃有余。"

最终,郭晓利成功了。在日本做期货的三年多时间里,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期货保证金规模达到十几亿日元,1990年度还创出手续费收入2亿5千多万日元纪录。他所服务的ACE公司为此给了他许多荣誉。而令郭晓利留下深刻影响的是,1990年夏季,ACE公司嘉奖他去夏威夷度假一周,并送上100万日元现金。

在夏威夷海滨,面对着如诗入画的风景,郭晓利哭了:为自己的艰辛,也为自己的胜利!郭晓利说::"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日本时,我经常伤心委屈地掉泪,但喝点酒后,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地去工作。拼命工作以成为以成为日本同行认可的期货专家,已经成了我的宗教信仰。"

对于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期货经纪人,郭晓利心得颇多,比如风险控制要到位,时机把握要准确等。但是,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像做成功的经纪人,就必须拥有大客户,运作大资金,捕捉大行情,并获得胜利"。

国内最"老"的期货操盘手

郭晓利出国的这几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最快的时期。在邓小平"白猫黑猫"论的务实政策指导下,国内资本市场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作为实验田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终于出现在国内。据田源介绍,最早的"中国期货市场工作小组"的几个核心成员分别是田源(任组长)、常清(任副组长)和朱玉辰(核心成员)等。他们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考察研究国外期货市场建设的状况,向时任总理的李鹏等领导介绍设立期市的必要,向相关各方推介期货这个既能让现货商套期保值、又能发现价格、又能规避风险的"投机"品种。后来,中国第一个期货市场试点--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李鹏总理的批示下得以成立。而直到今日,当时的骨干田源、常清和朱玉辰仍然在期货市场一线工作着。而且,朱玉辰目前正担任着大商所总裁,是郭晓利的直接领导。而在1990年,当时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朱玉辰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设立奔走呼号之时,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远在樱花之国,一个有志青年正在顽强地在日本期货交易一线冲杀。但显然,当时通货膨胀等带来的物价问题是他们都意识到了搞期货的必要性。只不过,朱玉辰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到了期货市场的价值,而郭晓利却是出于报效祖国、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这一动机。

1990年,敏锐的郭晓利嗅到了国内期货业发展的气息,并与当时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组建的中信集团驻东京代表处进行了联系。郭晓利得知,中信贸易公司很久以前就打算开展金属期货交易,只是由于没有合适的人才。郭晓利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1991年8月,郭晓利毅然回国,在中信开始了他的操盘手生涯。

据郭晓利介绍,当时的中信虽然人才济济,但对期货交易知识也却知之甚少。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写一些小册子,向领导和员工介绍期货市场功能、期货交易原理、技巧、风险管理等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一些基础知识。这样,郭晓利归国后等于重新做了一回经纪人,只不过,这回游说的是一个超级大户--中信集团。

鉴于国际金属等市场激烈的价格波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信的海外贸易,公司在得到了郭晓利这样的期货专才后决定尝试性参与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LME)的金属期货交易。郭晓利这下有事干了:联络境外代理商,找交易设备、办公地点。几乎事必亲恭。尽管条件简陋,但郭晓利乐此不疲。在他看来,在日本这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当时人们对期货市场的看法依然十分偏颇,期货业蒙受的诟病依然很多,中信领导能在此时认识到期货的避险保值等功能,已经非常不简单。他郭晓利所学能有所用,心里已经很满足了。尽管,他当时他的月收入只有100多元(当时他在日本的年收入已稳定在1000万元之上),住的是北京光华染织厂的招待所。

作为这两年在证券市场被毁誉参半的海归派之一,郭晓利说,我们那时候还没有"海归派"说法,也没有什么"海归派待遇",国外与国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反差比现在大得多。他之所以回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期货报国。郭晓利是河北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郭晓利的话当时说起来有一丝慷慨悲歌之意。但显然,郭晓利想得更多的怎样成就一番事业,为了事业,他可以不计较有没有海归待遇。

这样,没有待遇的海归派郭晓利为中信操起了盘,并且一上手做的就是伦敦商品交易所的铜期货。他回忆说,1992年初,当LME铜期货价格跌破2150美元/吨时,我们尝试性买进了1500吨,之后价格很快上涨,随即平仓获利8万多美元。初战告捷,公司同事们兴奋不已。

其后的战役接二连三,斩获也越来越大。中信上下对郭晓利信任有加。1992年5月,郭晓利以中信公司期货首席交易员随代表团出访欧洲六国,首次在历史悠久的LME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荣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据郭晓利讲,在中信做期货,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要算LME锌市场的反市场操纵战。那是1992年夏天,某家跨国集团公司通过大量购买锌现货操纵期货市场,在当时供需关系并不紧张的情况下,锌的现货价格高出了3个月期货价格100多美元,锌的期货价格被抬高至1400美元/吨。经过充分研究锌国际市场供需关系之后,郭晓利与同事们决定同德国金属密切配合,联系国内有关企业,大量卖出锌期货,不久,锌期货价格暴跌至1000美元/吨以下,公司及客户获利数百万美元。

1993年初,国家开始清理整顿期货市场,重新登记、注册期货经纪公司,没能设立中信期货公司的中信失去了郭晓利。郭应田园之邀,来到了中期。先后组建中期交易二部、三部,并出任总经理,内外盘业务几乎全部一把抓。但此时的郭晓利,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操盘手了。

在此期间,郭晓利把中期的业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中期公司的日本期货代理业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日本期货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其后,由于缺乏统一监管,也由于期货监管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中国期货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疯狂扩军阶段,期货经纪公司、交易所成倍增加,各种违规违约事件层出不穷。缺乏诚信的中国期市终于暴露出了投机者天堂的色彩,而且,投机中还伴随着血腥和暴力。最终3.27国债期货风波爆发,天津红小豆出事,海南天胶逼仓等事件接二连三,使得中央不得不对期货市场进行严厉的治理整顿。

郭晓利经历了这一切,并著文分析了相关成因。但对他来说,那时的他也只能管着自己的摊子不出事而已。但那几年,在中期时的郭晓利已经开始了他作为期货业管理者的生涯。比如,他在中期时引入了日本期货界流行的"早礼"制度,就是一种加强企业凝聚力的管理文化。直到现在,郭晓利的"早礼"制依然在中期实行。

理性规范的忠实倡导者

1999年,经过清理整顿之后,疯狂投机的期货市场终于安静下来,众多交易所被合并成了大连、上海和郑州三家。郭晓利在11月被调任大商所专管交易、交割和结算的副总裁,并出色地完成了管理工作。近两年来,期货市场复苏的步伐加快,成交量和持仓量大增,而股票市场却相对低迷,致使期市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交易所,大商所的大豆期货又成为期市热钱追逐的目标,直至2002年在五月合约上再度出现多空对峙,最后以78万吨大豆完成巨量交割的年度期货界大事。但大商所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监管市场,不偏不倚不干预,使多空双方都能理性对待交易和交割,从而平稳地度过了巨量持仓交割这一大关。

在那一个月,作为主管副总裁,功不可没的郭晓利没少费心。但郭晓利毕竟是郭晓利,他经历的风雨太多了,所以面对五月合约的巨量仓单,他并没有惊慌失措。据和郭晓利共事多年的中期副总裁党剑先生回忆,那时他曾担心出事,给郭晓利打电话询问。结果发现,郭晓利一点没慌,只是告诉党剑,他已经派了最得力的一个部门经理,专门监督交割库大豆仓单,确保没有不符合标准的大豆混入。郭晓利对党剑说,我只认规定,多空双方愿意交割多少就交割多少,但我要把的是交割大豆的品质这一关,决不允许假冒伪劣产品混入交割库"。事后,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却绝口不提,只对笔者表示,这次交割与以前相比,之所以能平稳完成,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期货市场规范了,投资者边的理性了。他对记者说:"其实早在1994年10月,针对当时存在的不规范操作等现象,我写了《期货交易的理性运作》,倡导理性投资。那时候,我们组织起基本面客户队伍,在1994年11月北京商品交易所绿豆期货、1995年3月郑州商品交易所绿豆向下偏离基本面时建议客户大量入市买进,而在1995年6月当天津联合期货交易所红豆期货、1995年7月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向上偏离基本面时建议客户大量入市卖出,每一次运作客户都获利丰厚。同时,我们也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规劝客户理性投资,当有两个停板的盈利时一定出场,得饶人处且饶人,要考虑整个市场的长远发展,大河不干小河才能有水。去年5月时,我对多空双方主力和普通投资者说的依然是这个道理。"

在郭晓利眼里,期货报国是她多年来的梦想,所以要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有一个规范的期货市场。他说,在日本时他就深深感受到了期市不规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国着这些年对此的体验更深,所以他痛恨不规范行为,认为不规范的市场既无法实现期货的功能,又无法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投资环境,所以迟早得关张大吉。这,将会从根本上影响期货市场的前途,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资本市场的改革大计。

"期货市场要像延续现在的繁荣势头,就必须坚持规范监管、规范运作和规范投资的原则,在监管者、经纪公司和投资者三者之间,必须有合乎规范的联络纽带。惟其如此,我国的期货市场才有大的发展,这是我进入期货市场15年来最深刻的感受。"郭晓利说。

而对于近期被媒体报得沸沸扬扬的天然胶和大豆的涨跌,郭晓利认为,应该看淡涨跌,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期货市场运作是否规范这件事上。他说:"期货市场中的品种涨跌很正常,只有这样,期货市场才能发挥它价格发现、套期报纸等功能。如果没有了涨跌,期市就变成了死水一潭,何来期市繁荣,何来市场经济?"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刚刚出了一本名为《转轨时期的中国期货市场》的书,把他15来发表的论文做了一次汇总。而且,他还想把自己对期市价格波动的一些思考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也汇总到书里。"也许来不及了,但下一次出书是我一定把这个内容加进去",郭晓利说。

事实上,郭晓利的论文已经很多了。因为这15年来,郭晓利所做得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经纪人、操盘手和监管者的事情。关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建设理论,郭晓利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并不时发表有关论文。比如,1995年停止国债期货交易以后,大量社会热钱游资频繁冲击商品期货市场,屡屡出现市场操纵行为。当时,一些人置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于不顾,强调"期货市场并非现货市场","限制实物交割和现金交割是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投机大户操纵市场的嚣张气焰。对此,郭晓利在1995年至1997年期间,先后撰写了5篇文章,从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关系入手,科学阐明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是一个完整市场的两个侧面,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作用完整的市场机制。他认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是密切相关的,要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就必须加强期货市场同现货市场的联系;建立在现货市场基础之上的期货市场,若要发挥其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经济功能,就必须遵循现货市场的运行规律,保持同现货市场之间的畅通管道。

作为一个资深老期货人,郭晓利的做法和说法通常很具说服力,因为他的东西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所以他所倡导的持仓限额制度、梯度增加保证金制度以及公开市场交易量、持仓量等做法,都已为行业所广泛接受。所以田源博士曾指出,作为从业15年的自身期货人,郭晓利已经站在了"学术界和市场的最前沿",而他的见地"对于中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和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而郭晓利本人则表示,这些年来,自己在做期货时严格遵守的是理性投资原则,而在做管理者是则遵守的是规范管理、信息透明的原则。而今后,他将主要在推介、宣传和研究期货市场方面下功夫。"这次需要遵守的是热心勤奋的原则,"郭晓利开玩笑地说。

对这个在期货交易一线工作了15年的"期货老人"而言,这个新头衔在郭晓利看来,充满挑战却又意味深长。而郭晓利则是这样总结他的期市经历的:"我的15年期货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用期货术语来形容的话,就是价格发现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发现价格的过程是痛苦的"。

 
 
 上一篇:铑钿:有股指期货炒新更赚钱
 下一篇:我的期货爆仓回忆录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服务

*

*

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