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在中国系列一(发展篇)
——股指期货的前世今生
一、股指期货推出的必然趋势:
20世纪70年代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金融史上影响最深远、最激动人心的变化。以外汇和债券为标的的场内金融期货品种正式出现,可以看作是金融衍生品的开端,但金融衍生品的真正爆炸式发展则是从“股指期货”出现后开始的,正是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场内金融衍生品和此后十几年迅速发展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吸纳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各国政府超量发行的货币。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场“衍生品”泡沫危机,所以金融危机暴发后全球衍生品市场规模一度严重收缩,国内反对股指期货的声音也明显增强,但时隔一年之后,2010年初中国金融业的管理层表示出推出股指期货的坚定态度。这充分展示出高层对期货在国民经济中功能的准确认识,及发展现代化金融产业的“信心”和魄力。
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尽管在某些时候会有“破坏性”的负面作用,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基本的经济功能。金融衍生品市场对信息的反应远快于实体资本,所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有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分散经常性风险的作用,当危机出现时,直接表现为金融衍生品价格与市值的大起大落,但这种涨跌只表现在虚拟价值的转移上,避免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无序流动。因此近几十年来全球的实体经济危机已经被金融危机所取代,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经济风险释放的主要场所,有力保证了经济的正常运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但随后的发展表明它却是历次危机中恢复最快的一次,这得益于金融系统极大得将危机阻隔在实体经济之外。在金融体系恢复之后,实体经济便迅速的恢复运转。
我国处于工业时代后期和资本时代开始时期,受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双重风险的威胁。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有对内对外两项重要的任务,对内要化解工业时代特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新生的金融危机,对外要抵御发达国家转嫁的金融风险。在新兴加转轨的历史条件下,股指期货的推出具有必然性。
二、股指期货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史
股指期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谓异常“曲折”,严格来说股指期货在中国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93年3月“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就曾推出“深圳综合指数、深圳A股指数”两种股指期货合约。但海南开设股指期货交易并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属地方越权审批。1993年9月初深圳证券市场出现收市前15分钟大户联手打压股指行为,有关方面认为股指期货加大了市场投机性决定关闭股指期货。事实上当时国内并不具备开设股指期货的条件,一方面证券市场规模太小,没有市场需求(总市值3531亿元、流通市值仅四分之一、上市公司180余家、全国证券开户数777万户、机构投资者196家);另一方面国内期货、证券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具备健康运作的条件。
1997年香港股市热炒“红筹股”,港交所推出“红筹股指数期货”,香港金融危机期间,海外机构通过打压红筹指数沽空红筹期指牟利。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红筹股持续六、七年低迷,红筹期指乏人问津,2001年8月31日该产品退市。2001年5月港交所又推出“MSCIk中国指数期货”也因没有市场需求而在2004年3月29日停止交易。直至2003年12月8日港交所推出“香港H股指数期货”,该品种推出后半年月度平均成交量就超越了2000年推出的“恒指mini型指数期货”,港交所趁热打铁于2004年6月14日推出“H股指数期权”。“H股指数期货”是港交所推出的唯一成功的中国内地概念的指数期货,它是H股市场里程碑式的事件,扩大了H股及指数的影响。
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证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波牛市行情就此展开。但更为重要的是困扰我国股市最大的制度性硬伤“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尾声,国内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新加坡交易所在2006年9月5日推出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证券期货界,有关方面担心境外抢先推出国内的指数期货会使证券市场的定价权旁落。2009年9月9日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成立,开始筹备股指期货上市工作。该交易所以“公司制”形式设立,由国内原有的三家期货交易所、两家证券交易所共同出资设立。但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司制”交易所,而只是利益平衡而进行的一种创新。
从“金交所”成立起股指期货就一直是证券、期货市场上的热门话题,当时市场认为2006年底股指期货就会推出,2007年全年市场都在期盼股指期货,2008年暴发的金融危机令市场对股指期货上市的热情大大消退。直至2010年中金所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完成,股指期望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管理层对股指期货的指导思想
综观我国股指期望的历史“沪深300指数期货”筹备时间长达三年半之久,但如果了解全球股指期货的发展历史就不会感到意外,世界上第一个股指期货品种堪萨斯交易所的“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经过四年半的准备才正式上市交易。当时困扰其上市的主要障碍是“法律制度障碍”。1977年10月堪萨斯交易所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提交开展股指期货的报告,但由于股指期货合约涉及股票交割问题,其管辖权究竟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还是属于证券交易委员会有很大争议。直到1981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在“三个月欧洲美元期货”交易上采取“现金交割”,使股指期货找到了“现金交割”这条路,法律问题终于解决。同年美国将股指期货的管辖权交给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1982年2月第一个股指期货品种终于上市交易。
而我国在股指期货的筹备中主要争议是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障股指期货能够平衡运行。股指期货是个“双刃剑”,如果管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其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尤其是股指期货如果被境外机构利用疯狂炒作的结果会让几十年积累的财富被洗劫,香港的股指期货发展历史已经一再说明这一点。
所以我国股指期货上市的指导思想是“高标准、稳起步”,要顺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的趋势,遵循有利于股指期货的功能发挥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原则。具体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加强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风险管理能力;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发布了《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实施办法》,对参与股指期货的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在“开户”环节股指期货有着严格的规定,我们将在系列三开户篇的《投资者如何开户》一文中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