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一直关注的“定价权”,我们认为是指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议价过程中的话语权。定价权其实质是利益分配权。近年来,我们在感叹我国铁矿石、铜、大豆、棉花进口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也在叹息我国稀土、纺织品出口价格的低廉。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我国对国际大宗原材料商品的需求处于高峰期,在全球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的总体格局下,掌握话语权的自然是控制了资源的卖家。我国素有“世界工厂”之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工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原材料、终端消费市场“两头在外”的局面不利于我国大宗商品定价权的获取。
切实维护和争取我国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我们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提高大宗商品的自给率
从国内期货品种的内盘波动率与外盘波动率比值以及自给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当自给率达到80%—90%时,内外盘波动率相关性很小,自给率低于这一区域时则相关性产生突变并大幅上升。我们观察到,自给率接近100%的玉米和小麦的内外盘波动率比值在0.3附近,也就是说,高自给率的粮食作物其国内价格平均波幅只有国际市场的1/3,这意味着高自给率对获得定价权意义重大。我国白糖的自给率为90%左右,刚好在门限值附近,2009/2010榨季我国白糖进口量为150万吨,而全球近五个榨季白糖贸易量年变化幅度在80万吨左右。如果我国白糖进口量大幅超出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弹性空间,将导致国际白糖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增加,2009年进口6.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4255万吨,比2008年增长13.7%,我国每年消费大豆5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80%的大豆需要进口。这两个品种的国内自给率如此之低,我们在其进口价格上的话语权必然有限。
提高行业集中度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由该商品的实际价值决定的,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商品价格会自动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实现这一点,有三个前提条件,即信息对称、完全竞争和交易成本公正。但实际上,这三个前提条件不可能完全达到,国际市场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寡头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状态,且交易成本较大。此时,强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就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影响甚至左右某一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夺取国际市场定价权,使利益分配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在几乎所有大宗和重要商品的国际市场上,都有一个定价中心,这些定价中心在少数跨国公司的操纵下,影响或左右着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
我国是很多大宗商品的大买家或大卖家,但国内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过低,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定价联盟,国内单个企业的声音很容易被忽略。比如,铁矿石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被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家公司所控制,而我国有大小钢企1000多家,其中大中型钢企约70家,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CR4值仅为25%左右,日本和美国的CR4值都在70%以上。不难看出,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棉花市场上,目前我国约有扎花厂18000家,棉花加工能力已经突破3000万吨,以2010年收购棉花642.3万吨为例,平均每家企业轧花量只有0.036万吨。而美国的棉花产量为398.8万吨左右,却只有100多家轧花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可以加工棉花近4万吨,是我国的111倍。产业集中度较高可以使行业内各企业的步调一致,使企业在争取资源性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博弈中处于有利位置。
充分发挥我国期货市场功能
一个完善成熟的期货市场,总能逐渐形成其品种的国际权威价格,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弥补现货市场价格信息分散零乱、准确性不高、时效性不强、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基准价、不能对未来供求状况做出正确预期等缺陷。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仍是国内市场,而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均以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价格为定价依据。另外,仅就国内商品期货市场来看,目前品种仍然较少,对国内经济服务程度有限,覆盖的产业也比较有限。因此,国内商品期货价格虽然反映了一定的国际因素,但本质上仍是国内价格,这一本质特点并未随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成为世界第一而有所改观。
扩大国家战略储备对大宗原材料商品的覆盖
商品定价权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家储备的缺失。在原油、铁矿石、铜、大豆等大宗商品国家储备水平与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幅度的相关性分析中,我们发现,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我国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原材料几乎都是即买即用,不仅缺乏产业链条纵向延伸的能力和战略视角,而且连基本的利用期货、期权对冲原材料价格风险的策略也缺失,贸易企业更是没有动力去提高库存。足够数量的库存是平抑价格大幅波动的中间力量,如果需要大量进口的大宗原材料都有足够的国家储备,政府就可以通过储备对供需进行必要的调节。从某种角度讲,要真正获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有经济周期的战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