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白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智宏
圆桌嘉宾:
中石油燃料油总公司处长 彭澎
上海鸿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军
上海如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方华
中粮国际中国区副总经理 张华
中石化华东高级主管 陆根弟
南钢证券期货主要负责人 蔡拥政
王智宏:我就依次先聊一聊大宗商品的行情,先请陆总,我看您是在石化行业主要算是裂解这一块的,行业里面特别关心,之前大家喜欢做烯烃之间的套利,做的PE和PP之间的那会儿是买PE抛PP,但是近期转换过来了,您对这个套利怎么看呢?
陆根弟:PE跟PP的套利,我们看从2016年过来,整个PE跟PP的走势明显的PP强、PE弱。主要的因素是一方面是2015年PP跌得非常多,当时PE跟PP的价差差到两千块钱,PP有一个明显的超跌。当时还有一个是2017年开始没有过的有关裂解装置开始投产,所以当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看法多PP空L。
这个观点一直带进今年,接下来PE跟PP怎么看,趋势应该逐步转换过来,就是慢慢L会强一些,PP会弱一些。主要的因素前面胡佳鹏在前面都讲到了,今年开始全球乙烯进入新一轮的扩能高峰期,PE有很多的产能要出来,但是相对来说PP会更多一些。
因为我做过一个大致的统计,前两年PE跟PP的总的新产能国内大概在去年是200万吨,前年是300万吨,非常少。从今年开始PE跟PP新产能大概在700-800万吨之间,2020年可能要到1200万吨,新增产能投产的力度非常大。在新增产能增产过程当中,相对来说PP会增得更多,今年PE、PP的新产能是700-800万吨,PP的新增产能是450-500万吨之间,PE300万吨之间。到了2020年PP的新产能大概900万吨以上,未来的整个趋势应该是PP逐步比PE要相对弱一些,它们两个停产的转换差不多今年进入这么一个节奏。
王智宏:谢谢陆先生,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张总,最近中加关系,所谓孟晚舟的事情,一个是进口菜籽的事情,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因为非洲猪瘟那个事情在行业影响的蛋白这条链,这是第二个。第三个之前一段时间做多油粕比是行业主逻辑,也是非常拥挤。这段时间可能朝个人比较多,猪的利润起来之后,冒着所谓猪瘟风险也得补栏,对油脂油料怎么看。还有一个这次国家为了配合中美贸易和谈的有效进程,也是委托中储粮,中粮再进口一些我们正常化背景下的大豆,在执行环节怎么样?
张华:感谢王总邀请来参加论坛,没想到王总一下子把所有问题抛出来,比较多,我大概记一下,一个是中加关系,一个是猪瘟,一个是油粕比,中美关系,还有一个是采购清单。
一下讲到农产品很多的热点,中加关系的确是牵动市场的神经,目前为止首先从政府政策层面去说,政府目前在私下渠道的确有跟国内的大型油厂特别是国有企业去提要小心警示风险。在官方渠道也比较把一个加拿大企业理查森,这个企业放入黑名单。
操作层面,最近这段时间,据我们知道,在申请转基因证的过程的确是一直是有点拖延,一个是菜籽,一个是菜油,像我们其申请转基因证,自从2月份以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批下来。进口许可证,只是到了上上周末的时候才开始担心,上周一开始申请,按照现在申请的时限来看,10个工作日,那么比以前3个工作日有所推迟。的确是无风不起浪,菜油的炒作肯定背后的这些因素在驱动。
回头到了今天,我们再来考量中加关系,可能需要注意几点。一个是中美谈判结束达成协议,没有原来预期那么快,应该推迟。现在说的习特会可能在3月不能够进行,甚至推迟到4月,甚至更晚一点。孟晚舟这个事情,原来是3月6号完成听证会引渡,但是事实上也推迟了。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怎么去评判政府,因为这个纯粹是猜测,没有一个政府在官方直接跟你说加拿大菜籽就不让你进了,没有。按照我个人的观点是说你在中美没有达成协议,中加关系没有完全明确孟晚舟没有完全明确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在这个时间点就把它的底牌通过官方渠道给你确认,我相信这个做不到的,一定是等多一点时间,再亮底牌。
所以我倒是觉得最近的中加关系,至少这种担心可能要缓和一点。事实上我们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几个信号,第一比如说是有一船菜籽3月6号到了舟山,但是锚地取样已经通过,昨天开始卸船,这个卸船的时间比我们曾经知道的需要20天甚至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已经减了,10天就可以让它卸,卸了之后是不是通关,不重要,卸了问题是很小的,如果不让你卸直接让你开回去这才严重的。
农业部转基因证书的培训班大概是在3月25、26号,已经有行业内的同仁去打电话咨询转基因证书的申请,事实上答复是说大概会在25、26号,就是那一周会批复。第三个是什么?商务部曾经就在上周也召集国内国企去面谈,他们已经把严控的责任把玩推给海关,也就是商检。也就是说未来下一周可能许可证前面讲的上周开始申请,10个工作日,到下周可能就会有批复。我个人判断结合最近的一些信号的给出,相信未来一段时间,接下来两周会有一些进口许可证的发放,转基因新证书的发放,可能短期会缓和,但是长远来看我不认为这个事情就结束了,但是是时间问题,可能会推迟到甚至4月、5月,长远看这个问题还没有结束,但是短期可以暂时就过去了。事实上期货菜油也是差不多给了一些信号,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二个话题讲到非洲猪瘟的事情。
非洲猪瘟的确今年是比较严重,到目前为止是没有疫苗的,这个就比较可怕。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我们自己的同事实地去调研,也是发现生猪存栏下降的确是非常之大。
市场普遍认为少了20%甚至以上,甚至更多。局部的可能有50%甚至更厉害的,都有。按照农业部给的官方数据看,农业部给的数据从去年10月份一直到现在生猪的存栏是少了15%、16%附近,母猪存栏的数据到了2月份也是少了接近20%。大概率猪瘟的确是导致猪存栏的下降是无法挽回,而且由于母猪的存栏减少意味着未来一年甚至一年半的时间猪的存栏很难恢复。本来就面临猪的周期存栏下降,猪瘟的发生是通过外力把去库存加剧。
回到2016年,当时也是猪的存栏低点,猪价暴涨,当时的猪价到了21块,当年在猪价大幅上涨的前提下,豆粕的消费非常好,大家其实关心的不是猪,而是猪背后的豆粕。当年豆粕消费增长了10%,所以当时一开始没人相信,后来的确是发生了,因为猪价太高了,养猪利润到了800甚至1000块,所以养殖企业完全有动力把豆粕配方拼命往上价,多喂快出。
今年跟2016年还是有很大区别,第一刚才讲的外力的推动,猪的存栏并不是主动的降库存,而是被动的降库存,而且降的程度远远超过历史,很难恢复。按照各家差不多的数据,10-2月的时候豆粕消费的年增长已经跌了6.5%,我相信这个数字各大家都是差不太多,事实上猪是很大的因素,同时鸡有增加一部分,因为猪少了,它有一些替代。鸡的利润不错,鸡的补栏很积极,存栏也在上升。这里面补回来一块,包括第二个是说这段时间由于炒中加关系,对菜粕的炒作,杂粕的替代,事实上让豆粕也多少补回来一部分。但是在这个时间点往后看,由于猪存栏的短期无法恢复,豆粕消费未来一段时间可能的确还是会有比较大的问题。基本上我看各大家放的都是2018、2019年度下降的幅度应该在3-5,甚至更多的有11%以上。我们正常平衡表放了个3,我放了个假设是5,差不多是这个情况,整个豆粕的下滑5%。
第三个话题油粕比。
的确跟猪周期是比较大的影响,但是今年的猪周期跟往年不太一样,猪价格未来市场也会预测会上升,现在已经到14块了,有点反季节性,过了春节以后,春节前10块到现在14块,未来如果说猪的存栏的确少了这么多,猪价应该会很快达到20块,甚至21以上,甚至更多。
但今年情况前面说了,的确是不太一样。如果更远的把猪周期放一边,把中国过去30年的生活拿出来看,油粕比还有很大的背后的因素,如讲居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讲92年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油脂是油票供给制,最早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需求最大的是油。90年代以后油脂的消费增长是非常快速的,一直持续到08、09年,人均消费快速上升。年均油脂消费增长率达到了8%甚至以上。
在那个年代,我们去看油粕比,最高的时候达到油比粕价是4:1的关系,最高的时候,正常都是3:1的水平。08、09年以后,肉禽蛋奶的消费快速上升了,配套的油粕消费是增长多少?10%左右,一直持续到了去年前年。恰恰油脂消费下来了,下来只有3-4。油脂是从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到近几年油下来,粕上去了。
去年、前年肉的消费开始减缓,事实上前年我们就在讲中国的人均肉禽蛋奶的消费跟台湾去比较很接近了,中国肉禽蛋奶的消费来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平滑期,今年的猪瘟让平滑期突然之间变得下降,油粕比跟中国的消费过去30年息息相关的,中国是在全球市场上在油粕市场上是举足轻重的大国。油粕比从这个大的趋势来讲90年代油强粕弱,过去几年是粕强油弱,最早压榨厂是油厂,90年代是油厂,到了过去10年我们不说油厂了,因为油是副产品,粕是主产品,但是未来我相信肉禽蛋奶消费走入平缓期,豆粕消费增长也会走入平缓期,未来的驱动很难再看到恢复在过去10年的油弱粕强,未来我相信可能是一个转换。
油粕比在猪瘟的前提下,未来一两年里面,大概率还是油强粕弱,粕很难有一个很大的驱动。油粕比不完全是这个关系,因为我们讲到更近端一点,刚才讲的太远了,油粕比有反复,油粕比从1月初或者是去年12月的时候,2.0:1,到现在最高的时候2.37、2.4左右比1,现在又回到2.2附近了。这里面有一些短期的因素在发挥作用,比如说市场在原来过份看重豆粕,所以导致渠道的库存很低,但是进入3月以后粕价回到了2500、2400多的时候,终端也好,贸易商也好,饲料厂也好,对这个价格相对认可。这样有个渠道的补库存的过程,整个库存增加了10%,饲料厂渠道10%,短期对豆粕期货的提振是比较明显。
中加关系也是一个因素,当然你油粕比还有个油的问题,并不是讲油有多好,过去一两个月里面油粕比走强,并不是油有多好,而是粕太烂了。粕稍微恢复一点,那油可能就没故事。当然油它有个拖后腿的是棕榈油,棕榈油在POC马来开会之前的时候,整个马盘相对来讲比较强,但是在POC开会之后马来那边的棕榈油库存是被抬高了。这是一个拖后腿的品种。菜油也是个故事,一下子从6700、6600推到了7200,但是这个开始在降温,也在下来。所以油粕比短期还是面临着一个承压走弱,但是并不表示油就没故事了,大概率今年油的故事会比粕多,中加关系没有结束,豆粕还需要期货的检验,虽然终端加了库存,但是整个豆粕消费猪的下降豆粕消费的下降一定会不断的推动终端去建库存再下来再建库存,一直会弱到让你渠道库存下来,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的问题。
王智宏:中粮和中储粮定海外的,实际上就是买外国人大豆。但是做这个事的行为,不是有个次序吗。你做的时候是不是就在盘面,进来的粮是进国储了,还是未来要市场化,还是点的时候直接把利润做掉了?
张华:中美贸易谈判中国也是为了给美国人一个面子,前一次谈判是给了一千万吨大豆,上一段时间又答应第二个一千万吨大豆。第一个一千万吨是买完了,第二个一千万吨是买了两百万吨。第一个一千万吨600万吨是储备,400万吨是中粮。第二个一千万吨是怎么分配还都不知道。
总体这个两千万吨是很大的考验,我们听到的消息是中储粮会去压榨,尽它的产能去压榨。但是中储粮一年的压榨产能大概在七百万吨,中粮也就是一千二、一千三,理论上讲这个两千万吨前部用于压榨需要花一年的时间。
如果说买的豆子是陈作,买的近端的,有些是要必须进入储备,或者暂时放一放,一直拖下去。如果是买的新作,没问题,应该是都可以。但是我个人也不相信有很大得数量是进入储备的,因为国家储备的库存,仓容是不足的,这个是比较难。再往后看前面中美谈判也讲到了中国要买300亿美元的农产品,事实上300亿美元的农产品这个数字非常大,我们算一下大豆如果说买个3000万吨,现在大豆的价格是400美元,那就是120亿美金。还有180亿美金去买什么?大豆3000万吨按照一年算是很大的,我们曾经历史上在一个年度里面,进口美豆纯商业的采购量是3500、3600,差不多最大化,如果只是让中粮、中储粮去买,很难超过3000万吨,而且时间会拖长。除了大豆以外,可以采购的就是玉米、高粱、DDG、小麦,相信短期内可能是大豆还会继续有采购,但是其他作物可能要等到中美之间谈判接近达成才会,未来5、6月份可能会看到这些因素,这个也是对我们有影响,DDGS、高粱会放开,也是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