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鸡尾酒会上,张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千元大钞,向所有的来宾宣布:他要将这张千元大钞拍卖给出价最高的朋友,大家互相竞价,以50元为单位,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出价最高的人只要付给张先生他所开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钞,但出价第二高的人,虽无法获得千元大钞,仍需将他所开的价码如数付给张先生。
这个别开生面的‘以钱买钱’的拍卖会,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开始时,‘100元’、‘150元’、‘200元’的竞价声此起彼落,到价码抬高到‘500元’时,步调缓和了下来,只剩下三、四个在竞价。最后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里相持不下。
当王先生喊出‘950元’时,张先生弹一弹他手上的千元大钞,暧昧地看着林先生,林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50元!’这时会场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张先生转而得意地看着王先生,等待他加价或者退出,王先生咬一咬牙说:‘2050元!’人群里起了更大的骚动,林先生摆一摆手,喝口鸡尾酒,表示退出这个‘疯狂的拍卖会’,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结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1000元’钞票,而林先生则平白付出了‘1050元’。两人‘平分秋色’,各损失的‘1050元’都纳入了张先生的荷包。
这个游戏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M.Shubik)发明的,想拍卖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地从这拍卖会里‘赚到钱’。它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生陷阱’,参与竞价的林先生和王先生在这个‘陷阱’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看到这个例子,我想到的是这个游戏的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心态以及过程和很多初入市的投资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和上面例子中的林先生和王先生相类似的是很多投资者亏损的结局从开始就决定了。
引发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陷阱’,通常有下列三个特征:
1.有一个明显的诱饵。
2.通往诱饵之路是单向的,可进不可出。
3.越想挣脱,就越陷越深。
下面就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一位还算有钱的中年妇女,带着盈利的憧憬在2005年5月拿10万元投入期市,当时铜价在30000元左右,时值国内战略性空铜的声音较多,多数人认为是几十年不遇的机会。于是她就还算谨慎地只抛了1手(一手保证金为12000元)。但就是这1手,让她一年来赔了近20万。那1手铜抛了没几天,铜价就开始一路上涨。跟许多投资者一样,她也是做空赔的钱,还想做空赚回来,总认为铜价涨的太过分了,结果越赔越多。一开始在她持有期间,随着到期日的来临,她就向后换月,熟悉铜期货的人都知道,她除了因铜价上涨赔钱外,还损失了铜的远期贴水。后来,她的保证金也不足了,就开始追加保证金。就这样,向后换月,追加保证金……她也是运气不佳吧,铜期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牛市,就这样被这个初入期市的投资者给遇上了。20万可以买多少化妆品呀,但20万元资金就这样赔了进去,学费是交了,但期货究竟怎么回事,该怎样做才能赚钱,她还是一无所知。
每一个进入市场的投资者的梦想是一致的,但当梦想照进现实时往往就并不那么理想了。所以对于想进入这个市场并从中获利的投资者,从开始就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在市场中获利所依据的是什么?还要考虑清楚你所依靠的东西是否经过检验?是否可靠?而不要在入市伊始就落入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