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755-23481251

为您提供专业、快速、全面的市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资讯名家采访
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发布时间:2023-05-22 12:46:52| 浏览次数:

2008年的金融海啸给全球金融行业带来了灭顶性的伤害,彼时的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许多老期货、老股民在此期间经历了大起大伏的行情波动,有人欢喜有人哭泣。如今,11年过去了,创伤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那次席卷全球的危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够幸存?笔者个人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几乎没有办法。要么在危机中“死去”,就如同当时数以万计的美国人直接破产,要么就是嗅到危机,大胆做空房地产市场,成就如同本期笔者要介绍的电影《大空头》中那几位投资鬼才一样。

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是的,本期笔者要为大家推荐的就是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传记剧情片《大空头》。做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工具,导致风险收益极为不匹配,因此,做空的死亡名单上,从来不缺乏功成名就的大佬、急于求成的冒险者和倒在黎明前的先驱。而本作中的几位“大空头”有着不凡的敏锐嗅觉及判断,最终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逆袭,赚的盆满钵满。

在线观影:https://v.qq.com/x/cover/4shhitscyia18i9.html

剧情简介:

本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刻画了四路做空次贷的团队,分别是:Scion Capital的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 ;德意志银行交易员Greg Lippmann,电影中改名叫贾瑞德·韦内特; FrontPoint Partners LLC的SteveEisman,电影中改叫马克·鲍姆;Cornwall Capital的Jamie Mai、Charlie Ledley和BenHockett。这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前,预测到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迟早会发生问题,通过做空次贷CDS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笔者注: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分为RMBS(住宅房贷)和CMBS(商业房贷),就是把不同贷款成捆打包然后分摊风险。

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实际上就是一份保险合同或者说是对赌协议:CDS的买方,为了规避标的资产的违约风险,付一定的payments给卖方,一旦资产出现违约,那么卖方补偿买方的损失。

传统思维中,空头被认为是作恶者,是他们导致了市场的混乱甚至崩盘,然而影片却认为:不是空头创造了危机,而是问题本身就在那里,空头只是发现了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已。

笔者看了两遍《大空头》,全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独眼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与马克·鲍姆。独眼、不修边幅、狂爱重金属摇滚的古怪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在2005年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开始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但只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其他银行都认为他疯了。过程中,他不但拒绝了客户赎回申请,甚至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当基金回撤超过20%,投资者失去信心的时候,提出暂停提款。

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而另一位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因为一位衍生品销售员的推销让他他意识到利率高的可怕的次级房贷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虽然他一开始将信将疑,但是还是亲自去进行市场调查,考察房地产市场、贷款发放者、甚至是从脱衣舞女郎那里获得信息,还去了从业者大会验证对手的实际情况是否与自己的判断相符。最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直迟迟不愿卖出手上的合约,最终在情感和理智的复杂冲突下,在最后 “再不卖就没有机会卖”的时刻才选择卖出获利。

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大空头》精彩台词

他哭泣了,因为再也没有能被他征服的地方了。

赌博和投资之间的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也具有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的最好定义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

金融危机的原因非常简单——双方都贪婪,投资人的贪婪和银行家的贪婪。在华尔街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整个世界都在虚假狂欢,少数的局外人和怪才却独具慧眼。

现实中存在着一个奇怪但却千真万确的现象:你越接近市场,你越难发现他的愚蠢。

真相就像诗词,可绝大多数人都讨厌诗词。

要么我们对,要么我们错的离谱。

你们是在赌未来美国经济崩溃,这意味着,如果赌对了,人们会无家可归。

人们总希望有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来选择价值,但他们这样选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的是他们想听的话而已。

《大空头》获奖情况

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权威点评:

《大空头》并没有呈现出全部内容,影片太侧重描写按揭贷款,而没有充分表现催生泡沫并令危机加剧的更为复杂的经济因素。影片将金融危机主要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却忽略了不那么邪恶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这也是该类题材的电影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原因。

影片没有回答更大的问题,次贷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坚信次贷泡沫永远不会破灭的信念又是怎样形成的。答案在更广泛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力量中,但这些因素在电影中几乎没有提及。

(《华尔街日报》评)

《大空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 、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混乱的交易网,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危机的原因和真相。 (郑州日报评)

该部金融喜剧把一堂信息量密集的课程变成一出后现代闹剧,电影在讲述上有种不容忽视的愤怒感,但导演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尽量把节奏放的非常快,就像是一边读着凯恩斯一边骑着摩托车在跳火圈。 (《综艺》评)

精彩影评:

TheGZMovieGuy:《大空头》里出彩的元素跟任何经济学名词都无关,跟电影里尝试解释这些名词也无关。它的出彩,跟它解释这些名词的方式有关,跟它把整个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方式有关,跟充斥着整部电影的各种令人亢奋的元素有关。最重要的是,当电影完结的时候,观众在影片诱导下产生对华尔街愤怒的同时,不禁会对好莱坞恢复信心。对的,电影真的可以这样拍。

《大空头》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尤其是在2015年,配得上“完美”这个形容词的电影我可以肯定地给出两部 --- 《卡罗尔》以及《聚焦》。这些有着完美剧本,完美演出,完美摄影,甚至完美配乐的电影,都处在一个《大空头》无法触及的高度。但《大空头》也不屑成为一部“完美”的电影,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正因为喜剧出身的导演亚当•麦凯知道自己根本没必要去制作一部“完美”的电影,我们才能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他不惜冒险运用的另类手法。

某遄讲话理太偏:《大空头》的整个故事挺戏剧的:巴里、艾斯曼、查理,还有李普曼,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通过洞悉市场的风险,以空头的身份大赚了一笔;他们的对手:许布勒、赵文,还有很多华尔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都在这场赌局中充当了“傻瓜”,把投资人交给他们管理的资金亏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人人的个人财富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即便是丢了工作,也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补偿”。结果,这场次贷风波中真正亏损的是广大投资人,赵文所管理的资金来源反映出,参与次贷的是全世界的投资人,而美国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又去给这些一点不傻的“傻瓜”收拾残局——这里甚至让人感觉到美国政府已经被那些华尔街的大银行挟持了,最后,纳税人们不但亏损了,还要去救那些导致他们亏损的“傻瓜”——好像称作“骗子”更合适。收益是自己一家所得的,而风险是全社会的。金融企业出了事情,消耗公帑去营救,然后金融企业的高管们带着金降落伞安全着陆。次贷危机过去这么多年,制造风险的人没有一个受到惩罚,作恶者或挣够了钱退出江湖,或换个地方继续作恶。

69er:市场上有好人吗?有更善良的贪婪吗?这些人物在最后这么问自己。人们常说,07-08金融危机,是华尔街的赌博让全社会买单——很大程度上,Adam McKay的叙述最后也归于这个套路。可是,危机的根源,次级房屋贷款,之所以“次”,原因就在于那些买房人本不具有承受可变利率的能力,本不该贷那些他们还不起的款,买那些他们本无法负担的房子。这赌博,真的只是华尔街的吗?这贪婪,真的只是银行家的吗?

Don& #39;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

夏天爱雪糕: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黛:给这部电影五颗星,最重要的是其带给人的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体制,关于资本主义。美国首席经济学家Brian. S. Wesbury在TED的演讲中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真相是美联储多番介入。如果政府不插手,自由市场完全可以调配好资源,避免这场金融危机。Wesbury一定深得亚当斯密的真传,认为资本和市场是万能的,而忽略了操纵资本和市场的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成性和不择手段。而最可怕的是当欲壑难填的人性创造了一个欲壑难填的制度,当人类对资本的崇拜和信仰将华尔街创造成一个滋生更大欲望和贪婪的体系,用好人替代坏人已经无法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电影的一大创意是在叙述故事中,在提到较深奥的金融词语时,会跳到画外讲解,采用一些名人以简易明了的例子来讲解,让不具金融知识的观众如我也可明白事态的发展,也增添了电影的娱乐性。电影整体风格采黑色幽默格调,节奏紧凑明快,整个故事一气呵成。演员都呈现了专业的演绎,众人的戏份相当均匀,搭配谐调不突兀,是精彩的群演作品。金融风暴来临前的铺垫非常足够,观众一直等待着这个我们知道注定终会到来的风暴。在体系逐渐瓦解时,初始一些单位还一直力压和尝试掩盖,主角们如热锅上的蚂蚁,毕竟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和全世界的金融霸主美国对赌少一点资金、魄力和耐压性都不可啊!直到体系崩盘到一个程度无法再压下去时,主角们依然需要和时间赛跑,这是场大风暴,不赶快停盘套现,可能做庄一方都会倒闭,到时即使赌赢了也无法获得利益。随后一些机构险些倒闭,一家世界级银行真的倒闭了,政府插手救市;我们的主角们也从中全身而退,获得了他们可观的报酬。即使我们的主角是赢的一方,我们的观影角度是全身而退的一方,这却是一场赢了也毫无开心之感的胜利。

明尼苏达的宝藏:电影的角度主要鞭挞华尔街的人们,这些占领全世界最繁荣地段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人们听不懂的术语,不是他们高深,而是他们要混淆其他人。他们贪得无厌,正途不够赚钱,开始着手次级产品,从中包装整合,又再销售,势要挖尽每一分钱。而这一场华尔街玩得过了火而造成的风暴,最终还是由普罗大众来买单。史蒂夫•卡瑞尔的角色挑明了当中的后果,华尔街里的人们、那些银行及金融机构的高层,他们都不会受牵连。他们的钱不会受牵连,因他们最先嗅到了风暴的味道而赶紧缩手,他们的人也不会受惩罚,太多灰色地带可供他们狡辩,人们也太着眼于救火而无暇理会他们。最终是普通人们,尤其是最下阶层的人们会受苦。

最后一页:意外的很好看,尤其是这样一个比较枯燥和专业的金融题材,可以用各种花哨的方式,给你讲明白,还是挺难得的。几个演员都太出色了,值得群戏,贝尔演的哪像独眼,更像盲人,神态太厉害了。卡瑞尔也太令人难忘了。整个片子非常花哨,很意外。

绝对是年度惊喜了,本来以为金融危机的事情都被讲烂了,还整这么多明星来做什么,没想到用了如此诙谐的黑色幽默台词外加打破第四道墙的名人出面解说,产生疑惑的时候马上就给观众讲清楚了。而且藏在这种搞笑表面下的,是深深的悲哀,是普通人买单一切、恶人消失无踪的悲哀,最后说得很直白。

电影为了解释术语用力很猛,浮夸的剪辑和配乐无处不在,看到导演以前是混SNL的一切都合理了。如果说too big to fail是政府视角,margin call是犯错者视角,那the big short就是空头受益者视角…或者说,难得看清事实的上帝视角。片尾字幕西斯空寂。

 
 
 上一篇:观富资产:崇尚逆向投资 信仰均值回归
 下一篇:肖淳心:期权的魅力是暴利与躺赚并存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服务

*

*

咨询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