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踏集团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宣布,将投入价值100亿的现金及股票,成立“和敏基金会”,未来将投身医疗救助、体育事业、乡村振兴、及环境保护四大领域的公益项目,为促进社会进步及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安踏,作为国内领先的运动品牌,目前市值超3000亿港元,是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的世界第三大运动服饰集团。
而这样一个“巨无霸”, 在30年前,仅是一家不知名的制鞋小作坊而已。
从小作坊到如今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运动品牌,安踏经历了什么,安踏的创始人丁世忠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丁世忠
图片来源:网络
带着1万块和600双鞋闯北京
安踏成立的前身,得从丁世忠的父亲丁和木说起。
改革开放初期,丁和木所在的福建晋江陈埭镇,不少人都蹭上了第一阵改革春风,办起鞋厂。家庭条件不好的丁和木业业决定放手一博,东拼西凑了几千元,和人合办鞋作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完全不愁做出的鞋没有销路,坐在家中就有人上门拿货。在这样的背景下,丁和木很快赚到了一笔小钱。
丁世忠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之下,对经商有了兴趣。
1987年,17岁的丁世忠辍学回家,但他却不愿意继续待在陈埭镇经营鞋厂,想去外面闯一闯,把鞋卖到外面去。
但这个想法遭到了丁和木的反对,在他看来,既然在家就能把钱挣了,又何苦外出打拼。好在丁和木是个开明的父亲,最终他还是同意儿子到外面闯一闯。
于是1987年,17岁的丁世忠带着父亲给的1万块和600双鞋,孤身闯荡北京,开启了北漂生活。
背着鞋子奔走于北京各大商场
一个没有背景、没有经验、没有门路的小子,第一次来到首都,唯一能做的就是天天背着鞋往商场里跑,见人就问要不要买鞋,但连连被拒。
不服输的丁世忠并未就此打退堂鼓,坚持在北京各大商场来回跑,终于一家商场的负责人被其打动,腾出一个柜台让他试水。
其实当时北京商场里的鞋不少来自于晋江,但由于层层加价,价格并不便宜,而丁世忠带来的600双鞋,都是精挑细选的好鞋,再加上定价低廉,很快销售一空。
初战告捷,但丁世忠并不满足,他发现很多拒绝他的商场,都在一家叫做大康鞋城的地方进货。于是,他决定在批发市场租个柜台,这远比背着鞋到处推销好,不仅自己省事,买方也觉得可靠。
果然,丁世忠的这个策略很奏效,由于鞋子质量好且价格低,吸引了不少上门拿货的零售商。在赚了一些钱以后,丁世忠把柜台交给员工打理,自己则继续在北京各大商场来回奔走,想着如何把晋江鞋打入各大商场。
这期间,他想出了“卖完结账,卖不掉包退”的兜底策略,开始在各大商场试卖,这个策略也很奏效,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攻克了北京大部分的商场,连最牛的西单、王府井商场也被其拿下。
创立安踏,打通国内销售渠道
尽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丁世忠发现,打造一个品牌非常重要,同样都是晋江生产的鞋子,贴上青岛双星的牌子就能卖高价,而自家的鞋子只能卖低价,中间差价巨大。
1991年,21岁的的丁世忠,怀揣着北漂四年赚来的20万元,回到了陈埭镇,决定创立自己品牌。
回到家的丁世忠,大受父亲丁和木的赞许,刚好这一年,丁和木和合伙人分道扬镳,准备另起炉灶。于是,丁世忠便和父亲、哥哥创立了安踏鞋厂,寓意为“安心创业、踏实做人”。
鉴于丁世忠在北京的经历,于是他主负责工厂销售,而哥哥丁世家负责生产。
最初,安踏和许多鞋厂一样,给国外品牌做代工。在那个海外订单如雪花纷飞的年代,大部分鞋厂日子都过得不错,很少有人想着开拓市场。
在外闯荡过的丁世忠却不一样,他知道海外订单并不牢靠,一旦停掉就是致命打击。善于思索的他,选择一边做代工,一边研究建立国内的销售渠道,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丁世忠的努力下,安踏在国内慢慢有了专卖店和分销商,到1997年时,安踏在全国拥有近2000家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很多同行对丁世忠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他在瞎折腾。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到来,则向这些人证明了丁世忠的眼光和格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源源不断的海外订单突然就没了,很多鞋厂因此倒闭。而安踏,因为打通了国内销售渠道,并没有受多大影响。
不得感叹丁世忠的远见和格局,这让他快人一步,成功规避危机。
丁世忠也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做品牌是当年做的最正确、最果断的战略选择,品牌是企业的生命。
请孔令辉代言,名声大噪
虽然挺过了金融危机,但安踏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是不温不火,见识过品牌力量的丁世忠,迫切地想要提升安踏的知名度。
请代言人,是国外大牌的做法,丁世忠也决定这样做。几经打听之下,丁世忠最终选定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作为代言人,但是代言费要80万。要知道,当时安踏一年的利润才400万,80万无疑是“天价”了。对此,安踏内部不少人反对,丁世忠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签下了孔令辉。
但是光有代言人不行,还得需要媒体推广。丁世忠一打听,才知道上央视打广告还需要300万,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丁世忠还是做了,赌上了全厂一年的利润。
好在,丁世忠赌对了。
1999 年,孔令辉代言安踏的广告登上央视,次年,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一举夺金。孔令辉的那句 “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语,让安踏名声大噪。安踏的销售量也由此快速提升,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2亿增长到2006年的12.6亿。
这次成功的营销,让丁世忠尝到了甜头。
从2004年开始,安踏便连续三年赞助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成为其运动装备指定合作伙伴,打破了国际品牌垄断国内顶级赛事的格局。
2007年7月,安踏体育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融资额超过35亿港元,创造了当时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盈率及融资金额的最高纪录。
图片来源:网络
牵手奥运
2000年,借助奥运营销,安踏当年的销售额突破3亿,同比增长了10倍,成为了全国性的品牌。
因此,丁世忠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中国运动员穿上中国品牌走向奥运会的领奖台。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被阿迪达斯抢先入局,丁世忠梦想落空,只能寄希望于下一届奥运会。
为此,丁世忠不顾公司内部的反对,给中国奥组委开出了7亿人民币的天价支票,接下了几年的全部赞助。
图片来源:网络
安踏还先后投入超过30亿的研发费用,不仅在国内建立起唯一的国家级运动科学实验室,并在全球设立了五大研发设计中心等等。
毫无疑问,丁世忠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之后,安踏又相继牵手了篮球运动员凯文·加内特、乒乓球国手张继科等等。这样说吧,在很多知名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身上,都能看到安踏的影子。
即将开启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安踏又一次成为了官方合作伙伴。
收购FILA,开启多品牌之路
安踏上市之后,丁世忠一直在思考,一个品牌是否能满足中国多层次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答案显而易见,长期以来,国货运动品牌被外资品牌摁在地上摩擦。国内运动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来回打转,眼睁睁的看着国外品牌阿迪达斯和耐克分走所有的高端市场份额。
改变,迫在眉睫。
于是2009年,安踏收购了当时亏损的FILA,开启了多品牌之路。
安踏将FILA重新定位为高端运动时尚品牌,打造全直营的商业模式。FILA果然不负众望,业绩一路攀升。2020年上半年,FILA营收首度超过了安踏品牌的营收,自此,FILA成为安踏体育业绩的支柱品牌。
此次收购,为安踏树立多品牌的发展战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之后,安踏连续收购了英国的SPRANDI(斯潘迪)和中国香港品牌KINGKOW(小笑牛),还有Amer Sports及旗下始祖鸟、萨洛蒙、威尔逊等在国际上知名的运动服饰品牌,这些品牌将安踏布局中高端市场的梦向前推近了一步。
随着安踏旗下品牌不断扩充,利润也直线上升。如今的安踏已经成了一家全品类的服饰品牌巨头,覆盖中高低端市场,横跨休闲、专业户外和运动领域。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在国内运动品牌的努力之下,被外资品牌力压的窘境近年有所改变。
早年,丁世忠曾说,安踏的目标是在2020年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 “第二”。
时隔多年,这个目标实现了。
安踏2021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安踏实现营收228.1亿元,同比增长55.5%,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131.6%。在营收、净利双双创历史新高的同时,这是安踏在去年净利超越阿迪达斯中国的基础上,营收首次超过后者(182.98亿元),而安踏同耐克中国(273.4亿元)的差距也在显着缩小。
另外,数据显示,“双11”期间,安踏集团累计成交额超46.5亿元,同比增长61%;首次在天猫平台运动户外鞋服及母婴鞋服总成交额上超越耐克、阿迪达斯,登顶榜首,这也是国产品牌首次登顶。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踏的股价也在今年8月创下新高,一度涨至191.9港元/股,市值突破5000亿港元。
不过自从8月创下市值巅峰之后,安踏就跌不停歇。截止2021年12月28日,安踏的股价为117.6港元/股,较巅峰股价暴跌近40%,市值也跌至3179亿港元。
安踏体育股价走势
2021年,是安踏的而立之年,虽然已跻身中国市场第二,但安踏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不仅前有耐克堵截,后面还有李宁、特步等国内运动品牌的强势追赶,如何保持不断向上,不被追赶,是安踏一直面临的问题。
并且,相较于市场遍布全球的耐克、阿迪而言,主要市场在国内的安踏、李宁等运动品牌,还需要直面国际化发展的浪潮,才能实现真正的追赶。
希望安踏能如丁世忠所言,“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我们也想看看,在丁世忠的带领下,安踏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七禾研究中心综合整理自网络
七禾网研究中心合作、咨询电话:0571-882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