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价经历二季度大幅下跌后形成了价格优势,加上新兴经济体基建等用钢需求的增加,激发了国内钢材的出口热情。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1月我国出口钢材800.5万吨,同比增加43.2%,延续了10月的高增长;1—11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8265.8万吨,同比增加35.6%。
从出口量占比来看,今年1—10月钢材出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重约为6.6%,已高于去年全年5%的水平。根据SMM发布的最新钢厂出口排单情况,12月出口排单依然表现较好,且环比小幅增量,全年钢材出口有望突破9000万吨。
分产品来看,1—10月国内累计出口汽车423.9万辆,同比增长62.4%,其中10月单月出口52.7万辆,同比增长49.7%;1—10月累计出口家用电器30.6亿台,同比增长8.4%,其中10月单月出口3.1亿台,同比增幅超过21%;1—10月累计出口船舶3940艘,同比增长20.2%,10月单月出口环比也仍有增加。可见,终端产品出口需求的提升,为钢材外需的强劲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我国制造业强劲韧性的重要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内需求不及往年。出口表现良好,能否抵消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
对此,中钢期货钢材研究员李刚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今年国内钢材需求总体较去年下降1.3%,但结构上出现分化。建材需求较弱,延续去年的表现;热卷需求一般;中厚板、冷轧、镀锌需求较快增长。对应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弱势,而制造业中的造船、家电和汽车行业表现亮眼。具体看,1—10月国内钢材需求同比减少1487.4万吨,而当期出口同比增加1341.3万吨,基本抵消了国内的需求减量,再考虑到制造业的间接出口,今年在内需下滑的情况下,出口挑起“大梁”,整体钢材需求相比去年有望实现正增长,增幅预计在1%—2%。
光大期货黑色系研究总监邱跃成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今年国内需求平稳,但结构性明显。受地产行业表现低迷影响,螺纹钢需求较差,呈现供需双弱态势。相对而言,制造业及基建投资稳步增长,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地产弱势导致的钢材需求下滑,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表现亮眼,板材需求较为强势。
“今年基建对经济增长保持着较强的托底作用。1—10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8.27%,属于近6年来较高水平。”海通期货投资咨询部黑色组长邱怡宏说。
另外,今年制造业景气度前高后低,全年峰值为52.6%,出现在2月。分项指标中,除在手订单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荣枯线以外,其余分项指标均处于历史高位。从分解行业来看,汽车产量全年呈振荡攀升态势,白色家电产量基本全年维持在高位运行,造船行业也对制造业提供了较强支撑,但工程机械市场整体表现薄弱,可以看作是制造业的最大拖累项。
邱怡宏则认为,出口增加并不能抵消国内需求收缩的影响。今年我国钢材出口同比有望保持30%—33%的增长速度,而且市场普遍对于明年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有所下调,说明欧美经济整体依然存在滞涨风险。受制于海外经济环境依然的不确定性,预期明年出口减少约10%。
邱跃成认为,国内需求相对偏弱,粗钢产量增加,但钢材库存小幅下降,说明钢材出口的大幅增长,不但消化了产量增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库存。出口对钢材需求的提振作用明显。
对于钢材后市,李刚认为,从往年规律看,淡季期间,基本面交易权重下降,宏观交易权重上升。宏观方面,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上大概率不加息,市场预期本轮加息结束,最快明年5月开始降息;上周五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宏观政策方向上仍是“积极”、力度和规模保持“适度”,整体宏观氛围向好。短期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相对积极,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使得市场对于明年稳增长进一步发力、且对地产等传统经济引擎仍会有一定扶持的预期升温。中期来看,12月底到明年1月中旬市场焦点放在钢厂原材料补库上,当前原材料库存整体偏低,一旦钢厂高铁水产量过年,原材料价格弹性就会较大,进而对钢材成本端形成较强支撑,预计钢价易涨难跌。
邱怡宏认为,短期钢材供需格局不存在明显矛盾,且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方向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宏观强预期依然存在,且整体方向稳中偏进的背景下,基本面压力较弱仍将对钢价产生一定支撑作用。明年春节前后原材料供应放量的概率较小,低库存下钢厂春节补库逻辑利好市场情绪,钢价可能走强至3月末4月初。全年钢材市场预计呈现供有顶、需有底的特点,市场供大于求格局不改,价格预计在宏观预期与基本面现实的博弈中呈现N形走势。